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中国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1 12:25

  本文关键词: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大学》 2014年

中国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黄森华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聚态势也逐渐明显,形成了许多特色产业区。产业集聚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带动行业规模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快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集聚带来大量资本积累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污染减排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通过对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是否在加强集聚度,发挥集聚经济效应的同时,可以达到改善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通过合理地引导产业转移,防止集聚度过高引发的外部规模不经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达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制造业集聚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技术进步从三种途径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接着从现状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技术进步现状及环境污染现状进行描述。最后基于环境库兹涅茨假说与产业集聚基本理论,以我国2001年—2010年的制造业行业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得出以下结论:产业集聚通过影响经济规模、技术及产业结构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产业集聚扩大了经济规模,使制造业污染排放增加,但集聚带来的技术效应促进技术进步,使得企业生产技术得以改进,,生产更为清洁的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了污染排放度。实证结果也显示:集聚度与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而且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已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发挥正效应,降低了污染,这也与当年我国工业总污染情况相符。基于上述结论,我国应加强产业集聚,但同时也要合理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转移,最大化发挥产业集聚的正效应。因此本文就集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322;F4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效晨;刘渝琳;;FDI、人均收入与环境效应[J];财经科学;2012年05期

2 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3 王燕;徐妍;;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双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4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5 贺灿飞;潘峰华;孙蕾;;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6 臧新;李菡;;垂直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8期

7 沈能;;环境效率、行业异质性与最优规制强度——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非线性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3期

8 李玲;陶锋;;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5期

9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10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国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曹娓;刘亚东;王渊;;论生态园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3 虞虎;陆林;朱冬芳;;近10年中国汽车工业空间分布格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5 高永祥;;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6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7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张迪;魏本勇;方修琦;;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沈宏亮;;西部制造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支撑路径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王凤荣;任萌;张富森;;政府干预、治理环境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经验证据[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陈进栋;韦素琼;;福建省各地市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地理集中[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宋马林;;生态产业园绿色效应:一个博弈论及其扩展模型的改进[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刘彩玲;龚新;;河南旅游立省的条件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9 秦耀辰;张丽君;;郑汴城市整合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10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魏来;消费类产品产业链价格波及效应与应对管理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祝鹤;煤矿安全规制对煤炭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云;扬州化工园区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徐键辉;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智华;南昌承接周边发达地区汽车制造业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史芬芬;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曲如晓;吴洁;;碳排放权交易的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6 郭万山;于占东;;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条件下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兼评“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之争[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1期

7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8 陈羽;;市场竞争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5年10期

9 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8年01期

10 林青;陈湛匀;;中国技术寻求型跨国投资战略: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主要10个国家FDI反向溢出效应模型的测度[J];财经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经济研究中心 方时姣;[N];光明日报;2009年

2 胥树凡;[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玉焕;贸易与环境协调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苏卉;高新技术业代工合作中知识转移运行机制与效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杨文举;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4 彭连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符淼;技术溢出的空间计量和阈值回归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淑华;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出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影响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保;;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2 邵瑛;;《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J];铸造技术;2010年02期

3 齐颖超;涂锦;;四川省制造业集聚效应分析[J];中国酿造;2008年22期

4 姜书凯;;浙江省印发《浙江省制造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8年本)》[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5 谭俊峤;;转方式 调结构 搞创新 促升级——对编制印刷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考[J];印刷工业;2010年08期

6 周鹏;赵玲;胡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研究述评[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陈皓;朱洪兴;王培振;;上海制造业产业转移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1期

8 郭亚锋;;汉中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铸造技术;2012年10期

9 林迎梅;;低碳经济下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年01期

10 苏利冕;;一个轻工制造业基地正在浙东崛起[J];今日浙江;2003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5 张万强;刘喆;赵玉红;王敏洁;刘佳杰;程娜;;辽宁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6 刁绍长;;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10 郑伟;;江苏制造业的三大指标分析——基于新型制造业概念的江苏制造业发展再审视[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恩良;[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N];湖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晞;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7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f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