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内部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制造业内部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关系的实证研究 出处:《地理研究》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聚焦于中国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涉及的1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和中国286个地级市空间单元的统计数据,研究与某一制造业细分行业具有较强产业关联的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与其空间分布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产业关联强且具有空间关联的产业组合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68个产业关联较强的产业组合中,有39个产业组合具有空间关联;产业关联较强的劳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容易呈现空间关联;超过半数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和空间关联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此外,在产业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GWR模型对39个产业关联强且具有空间关联的产业组合的空间关联度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和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组合的空间关联度较高区域多分布在中等发展水平省区,而在经济发达或欠发达省区分布较少;东北三省区空间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组合基本一致,产业发展情况较为相似。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industrial assoc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17 manufacturing subsectors and 286 prefecture-level city spatial units involved in the China Input-Output Table. This paper studies whether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ther manufacturing subdivision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which has strong industrial association with one manufacturing subdivision industr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combination with strong industrial association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are further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39 of the 68 industrial combinations with strong industrial association have spatial correlation. Labor /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and capital-technology-intensive manufacturing with strong industrial linkages are more likely to present spatial linkage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ssociation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in more than half of the manufacturing subsectors.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By using GWR mode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39 industrial combinations with strong industrial association and spatial association are analyzed. The regions with higher spatial correl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combination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provinces with medium level of development, but less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or underdeveloped provinces. The industrial combination with higher spatial correlation degree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similar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JY05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4YJC790136)
【分类号】:F424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区域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具有产业关联的各个产业已经形成相互作用的关联体,某一产业既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关产业的影响。经济发展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吕卫国;陈雯;;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2 贺灿飞;朱彦刚;朱晟君;;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3 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4 王德利;方创琳;;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J];地理研究;2010年08期
5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6 马国霞;石敏俊;李娜;;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7 毛琦梁;董锁成;王菲;李俊;;中国省区间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13年04期
8 石敏俊;杨晶;龙文;魏也华;;中国制造业分布的地理变迁与驱动因素[J];地理研究;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战略下的铜仁经济发展框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2 赵婉莹;卢林;;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林善浪;张惠萍;;通达性、区位选择与信息服务业集聚——以上海为例[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4 ;Environmental Capital,Negative Externality and Carbon Finance Innov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5 张敏;;基于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安徽省城镇化路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6 臧新;刘晓沛;张昕;;产业集聚与分散状态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基于制造业典型行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7 王永齐;;产业集聚机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8 李燕;贺灿飞;朱彦刚;;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1期
9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10 杨山;周蕾;陈升;季增民;;大规模投资建设背景下城市过度扩张的约束机制——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晓晨,石晓宇;深圳“三资”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J];城市规划;2003年08期
2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6期
3 冯健;杭州城市工业的空间扩散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4 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5 徐世刚,姚秀丽;“雁行模式”与东亚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6 廖才茂;遵循规律 联动发展——对江西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建议[J];当代财经;1997年04期
7 贺灿飞;刘洋;;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8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9 贺灿飞;朱晟君;;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研究——江苏和安徽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6期
10 杨开忠;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弘;孙芸;刘宪杰;;基于产业竞争力视角的科技奥运带动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10期
2 唐松;李镔;;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波及的分析[J];湖湘论坛;2010年04期
3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实证分析——与浙江的比较[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吴开亚,陈晓剑;基于二元关系的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3年03期
5 胡华杰;;中国产业关联效果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6 郭玉冰,薛耀文;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定位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7 吕政;杨丹辉;;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4期
8 张红;付秀彬;;刍议产业关联视角下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策略[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9 陈秀川;;我国服务业产业关联发展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04期
10 崔峰;包娟;;浙江省旅游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J];旅游学刊;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劳承玉;大地震的产业关联损失影响评估[N];四川日报;2008年
2 省委政策研究室 史春梅;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着力点[N];安徽日报;2011年
3 陈奇;提升特色产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N];安康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勇;三化”能否成为垦区二三产业发展的助推器[N];海南农垦报;2006年
5 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华东师大教授 朱荣林;壮大上海产业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N];文汇报;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强化基础建设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N];广元日报;2008年
7 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应对金融危机挑战,推动文化产业新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海平;江苏840亿政府资金催化14大产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首旅股份强化产业关联突出主业经营[N];市场报;2001年
10 李江涛;不应忽视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2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3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高宇列;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10 焦少飞;产业技术能力及其提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韵;我国汽车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2 段薇;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汽车产业转移承接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李红;武汉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洁;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功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崔晓蕊;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产业空间分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源;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盛建楠;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崔佳;产业集聚视角下的乡镇产业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吴建虎;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大学;2005年
10 周雪;对外开放与产业集聚类型[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4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8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