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能源产业的份额、偏离和影响的扩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中西部能源产业的份额、偏离和影响的扩展研究 出处:《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首次将区域发展优势变量加入到传统SSA模型中对该模型进行计算维度的扩展,并将其运用于中西部能源产业发展进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扩展后的SSA模型在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及行业竞争等方面的表征意义更加显著、内涵更为丰富,再次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能源产业正在逐步向西部转移的结论;析出了西部各省区具有产业结构优势、竞争力优势且应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的产业部门;比较了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对于能源产业发展推动力的区别,并指出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各省区应该重点考量的产业特征。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ded SSA model is more significant and richer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competi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ded SSA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 regional development ,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so 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ded SSA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competition .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研究》(10ATJ001) 山西省统计学会研究课题《山西省资源经济的结构、份额和竞争力分解研究》(KY[2014]074)
【分类号】:F426.2;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能源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不仅能形成比重较大的GDP产出,而且为下游产业的增长提供动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迈入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投资渐趋平缓,消费增长稳健,政府已不需进行大规模的干预性投资刺激。从国民收入角度考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正;;中国能源需求结构预测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11期
2 杨肃昌;漆威;;部门能源消耗的环境外部性测定模型——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12期
3 许涤龙;汤智斌;钟雄;;基于泰尔指数的能源消耗与GDP增长协同影响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何爱红;王亦龙;向党;石惠春;;基于生态足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3年05期
2 秦文彦;唐珍珍;秦丽杰;;长春市膳食水足迹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10期
3 秦丽杰;梅婷;;吉林市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膳食水足迹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4 孙赵勇;任保平;;中国工业生产率区域差异的R&D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10期
5 赵宝福;黄振国;;中国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估算与演变特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09期
6 向书坚;温婷;;“十一五”时期武汉市服务业优势效应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7 谢汀;伍文;高雪松;邓良基;刘爱宁;李启权;吴铭;;基于信息熵与偏移-份额模型的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年04期
8 王娟娟;孙鹏;;主体功能区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变化分析——以青藏高原区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叶子菀;高耗能工业用电行为分析与治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汪勰;工业经济阶段增长推动城市空间跳跃拓展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沈丽娜;基于物能代谢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管睿;基于复杂演化的国民经济网络结构及抗毁与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5 汪勰;工业经济阶段增长推动城市空间跳跃拓展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沈浩;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士彬;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分析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史妍;基于Modbus的人防工程能源监控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邱凯琼;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潜力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杰;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留巷围岩活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周帅;俯采条件下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健;赵柳榕;王济干;;能源结构的Logistic模型及其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2 赵江涛,黄薇,王惠文;两种成分数据预测建模方法的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徐盈之;邹芳;;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我国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4 刘畅;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5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6 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7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8 傅瑛,田立新;江苏能源消费Logistic模型的统计检验估计法及预测[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张颂心;龚建立;王飞绒;;产业创新影响能耗强度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10 高振宇;王益;;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诚;综合协调 平衡供需——“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发展设想[J];中国石油;2002年03期
2 曹伟;能源宪章与中国[J];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10期
3 戴武堂;中俄能源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马驰 ,高昌林 ,吕永波;能源研发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4期
5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6 邓郁松;能源市场运行中的6大矛盾与对策[J];深圳特区科技;2005年Z4期
7 朱成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能源的发展[J];节能;2006年02期
8 聂春雷;孙钰;;“十一五”能源发展的绿色走向[J];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9 查道炯;;能源依赖进口不可怕[J];世界知识;2006年09期
10 张明慧;李永峰;;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谭红梅;能源保险:期待东风扶上马[N];中国矿业报;2006年
2 戚燕凌 郑金发;揭开土耳其能源面纱[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金言;拓宽能源学研究新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陶社兰;熊光楷:“中国能源威胁论”站不住脚[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经济学中的“能源”[N];中国财经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史丹;深入能源体制改革 加强薄弱环节建设[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白明辉 陶思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N];国家电网报;2011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许勤华;中加能源合作迎来春天?[N];中国能源报;2012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在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2年
10 英国《经济学人》 赵清 译;英国能源议案招致民众不满[N];中国石化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4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伍福佐;能源消费国家间的能源国际合作:一种博弈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庞丽;经济增长中能源政策的计算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建云;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2 Akulova Yulia;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Azamat Baimoldin;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能源合作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雷曼誉;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年
5 单君兰;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6 李训领;中国能源发展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位现强;挑战与机遇—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因素[D];暨南大学;2009年
8 吴晓春;中印能源的竞争与合作[D];厦门大学;2009年
9 陈文锴;中印能源合作的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久佳;美国能源支持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6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9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