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其空间收敛性——基于改进的非期望SBM模型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其空间收敛性——基于改进的非期望SBM模型 出处:《系统工程》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全要素能源效率 前沿面集 最大“前沿面集”非期望SBM模型 经济—地理距离权重 空间收敛性
【摘要】:采用改进的最大"前沿面集"非期望SBM模型系统的评价了1997~2011年中国28个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经济—地理距离权重改进的空间计量模型对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及各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节能潜力为25%~50%;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空间聚集分布特点;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在增强,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各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小,绝对收敛速度为1.49%;影响因素中,研发投入和开放程度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制度变量则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roved SBM model,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28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11 was evaluated. The spatial convergence of inter-provincial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improve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of economic-geographical distance weigh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s low in China as a whole and in every province. The potential of energy saving is 25%.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inter-provincial total elements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east to west, and presents the spatial aggreg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inter-provincial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s increasing, and there i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The gap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each province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and the absolute convergence rate is 1.49; 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 & D investment and openness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whi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300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011YJA790133)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2EYA001) 江苏省软科学重点项目(SBR20130186)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KYZZ 0107) 国家留学基金委:2014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1引言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依赖的重要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造成能源需求持续旺盛,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为20.3%(李兰冰,2012)[1]。目前中国的能源需求与能源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魏下海;;人力资本、空间溢出与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三种空间权重测度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0年12期
2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3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4 李兰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解构——基于“管理—环境”双重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6期
5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6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2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余康;郭萍;;第三产业地区间差距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5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6 周瀚醇;;安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的实证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冯白;郭存芝;;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评价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8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系统性分析[J];财经论丛;2012年02期
9 陈凯;郑畅;;长江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10 陈宏伟;李桂芹;陈红;;中国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比较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彩楼;朱琴;;经济增长、结构变动与能源绩效:基于OECD国家的样本[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4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蒋萍;谷彬;;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效率演进——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朱承亮;岳宏志;;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10 田艳平;刘长秀;;湖北产业结构变化与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shift-share分析法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4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伟杰;外生供给冲击、内生货币政策选择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6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昆;我国沿海地区电能利用效率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程晓妹;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演变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李白昱;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晓磊;基于SBM模型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年06期
2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3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4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5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6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7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9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10 蔡f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枫伟;;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及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2 冯明;吴开;;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0年01期
3 高大伟;周德群;;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价格月刊;2010年01期
4 李峻;张晟;邓仕杰;;能源效率研究综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胡俊;;2001~2008年间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6期
6 刘战伟;;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其收敛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孙超;姚远;;辽宁产业结构与电力能源效率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27期
8 孙超;姚远;;辽宁产业结构与电力能源效率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28期
9 程玉鸿;张玮琪;;我国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差异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10 徐光瑞;;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及提升对策[J];现代商业;201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中国物理能源效率[A];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C];2005年
2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吴舒;;能源效率标准的市场准入发展趋势分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庞淑娟;邵燕敏;汪寿阳;;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汪叶俊;彭荔红;;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节能减碳分析——以福建省为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茉邋周晓倩;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清洁能源[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罗伯特·艾尔斯 本杰明·瓦尔;提升能源效率就是为经济引擎加油[N];中国商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田子超;加拿大:以建筑信息模型提升能源效率[N];中国建设报;2012年
4 彭源长;市场将刻画能源效率和结构崭新面貌[N];中国电力报;2013年
5 孔凡伦;“链条效应”提高能源效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亚历山德罗·克莱里奇 龚坚 编译;提高能效——重振经济的理性选择[N];中国能源报;2009年
7 张平;能源效率政策推动新型工业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8 ;欧盟计划2020年前将能源效率提高20%[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管静;高盛:中国能源效率提高神速[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中国WTO/TBT-SPS中心供稿;美国拟制定消费品能源效率计划和修订能源效率执行法规[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乔妮;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与趋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浩贤;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能源效率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孙恒;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演变规律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何丹;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6 高婷;中国地方能源效率的差异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朱明举;工业行业能源外部替代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建民;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杨晓舟;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8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9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