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基于LMDI方法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因素分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5 14:04

  本文关键词:基于LMDI方法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因素分解研究 出处:《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LMDI 能源消费 碳足迹 因素分解


【摘要】:综合考量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以2005-2012年陕西省的相关数据为依据,用LMDI分解法对陕西省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陕西省的能源消费碳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能源强度的提高和能源结构变化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抑制作用,且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明显,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相对微弱;经济规模的扩张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人口规模的扩大对陕西省碳足迹的增长也有推动作用。
[Abstract]: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energy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pulation size and economic scale of carbon footpri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ccording to 2005-2012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basis, is decomposed by LMDI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factor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aanxi Province,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overall upward trend however, there are some volatility; improve the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energy structure energy int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are inhibited, and the inhibi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obviously, and the inhibi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weak;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scale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Shaanxi Province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the size of the carbon footprint in Shaanxi province growth also has a role.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资源富集区碳排放增长预测及碳减排财税支持研究》(13XJA790006)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榆林生态安全的评估预警及财税调控研究》(13JZ021)
【分类号】:F426.2;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暖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虽然关于气候变化成因和影响的学术争论一直存在,但不可否认,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张艳;;郑汴都市区产业CO_2排放演变机理及脱钩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2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周新;;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3 张伟;张金锁;邹绍辉;许建;;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4 宋敏;;榆林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预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01期

5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婷;王连梅;唐合龙;;西方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2 公维凤;周德群;王传会;;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与碳强度约束下经济增长优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3 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我国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电网技术;2012年07期

4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5 杜颖;;广西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王汝幸;查良松;谷家川;;芜湖市近十年碳排放研究及结构对策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2年04期

7 范丹;王维国;;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基于广义GFI的指数分解[J];系统工程;2012年11期

8 王喜;秦耀辰;鲁丰先;张黛;姜向亚;;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4期

9 王炜;高鸽;陈渺;;辽宁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因素分解[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郑玉洁;;旅游碳减排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文平;;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俊杰;贾兴梅;;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基于AWD分解因素模型[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曲大为;增压稀燃电控预混合LPG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武俊奎;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D];复旦大学;2012年

9 谭娟;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李娟;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分析模型与中国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景冬冬;国际碳减排背景下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5 姚玲;基于低碳经济的福建省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涛;基于低碳经济的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7 申晓敏;无锡市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8 常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张超;山东省CO_2净排放时空差异及低碳路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娜;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勤业,张豪禧,叶庆华;黄河北干流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冲突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2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3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4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张学珍;杨会民;;基于最终需求的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5 张金萍;秦耀辰;张艳;张丽君;;城市CO_2排放结构与低碳水平测度——以京津沪渝为例[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6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7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8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9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10 张卓颖;石敏俊;;中国省区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连业;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刘晓琼;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庆智;王丽华;刘秀巍;王来力;吴雄英;;碳足迹与纺织工业[J];纺织导报;2011年03期

2 代月波;;彩电从摇篮到坟墓的碳足迹[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2年13期

3 岳立;赵婷;;甘肃省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夏明;郭燕;;组织与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和程序及其差异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2年10期

5 方恺;朱晓娟;高凯;沈万斌;;全球电力碳足迹及其当量因子测算[J];生态学杂志;2012年12期

6 马彩虹;;甘肃省化石能源碳足迹动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柯水发;赵可可;李彪;刘娟;;近十年北京市主要行业碳足迹测算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9期

8 刘勇;;牛肉汉堡的“碳足迹”[J];商界(评论);2010年03期

9 戴海夏;;基于全球贸易相关分析的国家碳足迹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1期

10 韩艳莉;陈克龙;陈英玉;苏茂新;陈亮;;1999~2008年青海省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编译 王晋;新西兰葡萄酒企业率先标明碳足迹[N];华夏酒报;2010年

2 青石;碳足迹标准将制约石材出口[N];中国建材报;2011年

3 崔小兵 周静 记者 蒋维胜;西部首家碳足迹证书落户重庆[N];中国质量报;2012年

4 吴绵;英国出台测量产品碳足迹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8年

5 外讯;英国政府计划:让食品碳足迹标签改变消费者观念[N];中国包装报;2010年

6 莫白译;英国食品将标注碳足迹[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记者 陈晓莉;美国纸业开展碳足迹测试[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8 施建平;英国:食品碳足迹标签改变消费观念[N];中国食品报;2010年

9 肖费;低碳时代:油墨企业降低能耗减控碳足迹[N];中国包装报;2010年

10 文晋;英国推行食品“碳足迹”标签[N];中国包装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冯超;城市框架内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田慎重;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怀c,

本文编号:1428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428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