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广东梅州为例
本文关键词: 后发地区 新型工业化 后发优势 发展路径 出处:《改革与战略》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先导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方式的不同对应着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差异。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争和长期经济增长理论为后发地区技术进步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引发了本文对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的思考。文章以广东梅州为例,在摆出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对梅州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为后发地区设计了针对性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并为推进梅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Abstract]: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leading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e different way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rrespond to the differences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s. The contention between the late-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the late-development inferiority and the theory of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hoice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ode in the latecomer region. This has caused this article to think about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 choice in the latecomer area. Taking Meizhou of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sufficie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Meizhou, on the basis of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Meizhou. This paper designs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latecomer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Meizhou.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
【分类号】: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巍钰;王耀中;;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与湖南省技术进步模式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2 韩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2014年06期
3 易先忠;张亚斌;;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后发国技术进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4 韩江波;龚唯平;;新型工业化究竟“新”在哪里[J];学习与实践;2012年12期
5 李鼎;;新型工业化有关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欢迎订阅2012年《管理世界》杂志[J];管理世界;2011年10期
2 刘小鲁;;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研发比重与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J];管理世界;2011年10期
3 郝华勇;;基于“两个融合”的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实证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张巍钰;王耀中;;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与湖南省技术进步模式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5 李松龄;生延超;;技术差距、技术溢出与后发地区技术收敛[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易先忠;张亚斌;;技术差距与人力资本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模式[J];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7 韩伯棠;李燕;;技术溢出——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福利研究——基于累积创新框架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年10期
8 代中强;;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J];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9 江爱平;;后发地区技术进步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6期
10 欧阳秋珍;陈昭;;技术溢出、利益分配不均和双方决策——综述与评论[J];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陈丽静;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贸易结构优化[D];浙江大学;2012年
4 易先忠;自主创新、技术模仿与中国技术赶超[D];湖南大学;2008年
5 符宁;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辉;农业技术创新的产权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生延超;要素禀赋、技术能力与后发技术赶超[D];湖南大学;2008年
8 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9年
9 孔伟杰;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高文静;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春良;成本创新与市场结构:理论与实证[D];湖南大学;2009年
2 曹梦弋;基于技术差距的企业纵向边界模型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杜碧辉;知识产权保护的效应分析及中国的政策选择[D];湖南大学;2007年
4 皮家银;“专利竞赛”下后发者技术联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周艳敏;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璐;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效应研究及对中国启示[D];吉林大学;2008年
7 周领;模仿与创新中研发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技术进步[D];湖南大学;2008年
8 刘振华;技术后发优势实现渠道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9 饶艳;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10 卢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小涓;;新型工业化:实现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J];理论参考;2003年04期
2 方福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3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4 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1期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型工业化应新在何处[J];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04期
6 张云飞;技术移植: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时代意义和价值[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杨椺椺;李平;;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分析[J];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8 范新成;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经济学动态;2003年10期
9 Jeffre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10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苏振锋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朝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产业研究[J];经济问题;2000年10期
2 河北省工业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及思考[J];价值工程;2000年01期
3 王关义;广东工业化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0年Z1期
4 陈清仙;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2期
5 胡军,向吉英;论局域工业化的跨越模式──以深圳为例[J];学术研究;2002年03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大连干部学刊;2002年06期
7 金伟,杨明,曹峰军;关于哈尔滨市工业化水平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2年04期
8 陈禹;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时代[J];科学决策;2002年06期
9 李志良;工业化仍在挑战贵州“爬坡过坎”[J];理论与当代;2002年08期
10 陈淮;工业化仍在挑战中国[J];北方经济;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6 白永秀;严汉平;;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新型工业化[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7 韩民青;袁红英;;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8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宁;;未来解释与构想:工业化、社会发展与城市化[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城市发展与建设[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2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5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罗润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肖金成 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有三个关系需要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跨越[N];中国信息报;2002年
8 新疆纺织工业行业办公室 尹晓勤;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历史的选择[N];中国纺织报;2003年
9 刘平量;海南加快工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N];海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秀生;西部呼唤工业化市场化思维[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郜筱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资义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汪长柳;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3 万文娟;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胡秀玉;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空间态势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制度保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孙同德;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维龙;云南省文山州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刘 ;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定量评价及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韩琳;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98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49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