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工业化 切入点:城市化 出处:《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199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强度、收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工业化、城市化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大于收入与城市化,只有收入增长到能抵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时,三者的联合效应才会使能源强度降低。从政策角度看,降低能源强度,不能仅依靠提高收入的经济政策,而重点在提升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2 to 2012, a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com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energy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intensity, incom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com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energy intensity, whi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nergy intensity, industrialization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energy intensity than income and urbanization. Only when income increases enough to offset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ill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three reduce energy intensity. From a policy point of view, reducing energy intensity cannot rely solely on economic policies that raise incomes. The emphasis is on promoting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promoting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煤炭资源节约开发和利用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编号(06BAK04A03)
【分类号】:F424;F299.2;F426.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阚大学;罗良文;;我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2 张欢;成金华;;中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3 马珩;;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年01期
4 陈军;成金华;吴巧生;;工业化水平区域差异与中国能源消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5 王晓岭;武春友;赵奥;;中国城市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6 郑有国;魏禄绘;;中国城市化曲折进程原因探析[J];亚太经济;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2 樊杰;李平星;;基于城市化的中国能源消费前景分析及对碳排放的相关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3 李宏旺;;广州液化气价格上升原因及对策[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年05期
4 丁少恒;徐英俊;张蕾;;中国消费柴汽比影响因素分析及走势预测[J];国际石油经济;2013年04期
5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的福建省CO_2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钱明辉;胡日东;胡安其;;提升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研究[J];当代财经;2013年09期
7 王亚力;彭保发;熊建新;张慧;;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子[J];地理研究;2013年10期
8 金淑婷;石培基;李博;魏伟;;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水资源控制下①武威市城市发展模式[J];干旱区地理;2013年05期
9 张优智;党兴华;;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非线性动态关系研究[J];城市问题;2013年10期
10 Andreas L?schel;Sascha Rexh?user;Michael Schymura;;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An application of the WIOD database[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军;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3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馨;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生存现状的多维视角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磊;中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的规模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蒋书彬;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环境税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9 王萱;中国碳生产率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张洪波;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山;近二十年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周芸;广东省FDI对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3 刘志超;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4 谌仁俊;工业化、城镇化与区域碳减排政策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晓芳;山东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综合评价及协调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郭玉晶;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生活能源消费演变轨迹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彭世伟;基于能源约束下温州农村工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王仲达;生产分割视角下我国出口贸易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燕轻轻;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及解耦控制策略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10 苟少梅;新疆1990-2010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云鹤;;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J];北方经济;2006年10期
2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3 黄献松;;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以陕西省电力消费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4 袁晓玲;方莹;张宝山;;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5 易承志;;改革前中国城市化的具体进程与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5期
6 罗乐勤;我国城市能源安全分析[J];城市问题;2003年04期
7 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8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9 吴巧生;;理解中国工业化与能源消费: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检验[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谢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2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3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5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7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8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9 邓萍萍;;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子的经验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10 袁梁;;价格因素对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3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7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凤;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6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606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