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聚视角的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比较优势研究
本文选题:长江经济带 切入点:制造业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制造业是长江经济带的支柱产业,但各省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文章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分别用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进行了测度,并且分析了各省市制造行业比较优势。研究发现:下游地区加工贸易类行业呈高集聚状态,而中上游地区资源禀赋类行业优势明显;各区段均培育出一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类行业。从发展趋势上看,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在逐步减弱,而中上游地区出现了分化现象,贵州和云南的工业化程度偏低,比较优势也在减弱,其他省市则表现出较强的集聚强化趋势。
[Abstract]: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but 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location quotient and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dex to measur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ing trade industry in the downstream region is in a high concentration state, while the resource endowment industr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has obvious advantages.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e degree of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in the downstream area is gradually weakened, while the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appear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gree of Guizhou and Yunnan is on the low sid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also weakening, and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show a strong trend of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年02期
2 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2014年07期
3 罗蓉;;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07年02期
4 马珩;李东;;长三角制造业高级化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年10期
5 王巧玲;;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定量比较分析[J];经济论坛;2014年01期
6 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06期
7 程艳;龙宇;徐长乐;;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关联度空间差异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8 孙智君;戚大苗;;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J];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05期
9 徐长乐;;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J];改革;2014年06期
10 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J];改革;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耀;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2 周肇光;;理顺分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关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3 梁进社;李贵才;张华;;同心扩展和走廊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5期
4 裘丽岚;;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观察;2011年05期
5 梁进社;论节点走廊模式对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适用性[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6 李平华;于波;;城市区位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7 秦宏普;;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中国企业发展[J];科技和产业;2006年02期
8 汤鹏飞;;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机制与思路[J];当代经济;2010年16期
9 张雷;高菠阳;刘卫东;陆大道;陈汉欣;赵令勋;;中国工业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建所70周年工业地理学研究成果与发展前景[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10 王铮;李国平;苗长虹;周国华;刘筱;;中国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周肇光;;理顺分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关键[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3 王永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贡生;;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战略构想[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春明;;基于点轴理论的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陈翥;朱杰敏;吴传清;;西方增长极理论模式在中国的新发展:基于学说史的视角[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段含明;;基于点轴理论的欠发达县域旅游开发顺序研究——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2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学勇;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成长与主城共生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刘云;云南中东部旅游温泉空间结构及其整合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忠远;基于要素整合的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海霞;体制转轨中的区域传递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9 周应华;中国新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10 刘静岩;房地产投资分析及其混沌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启明;陕西省文化产业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杜睿超;铁路公司的区域动态联盟价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吕典玮;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中市场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娟;“十二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锋;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及收敛性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文波;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谢毅;基于点轴理论的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宋宝森;佳木斯市两区两带一城发展战略的思考[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顺湘;;川渝合作方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经济联合体[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伟;;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3 伍新木;;应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4 谢春;李健;;我国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5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6 袁晓玲;张薇;景行军;;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6期
7 于涛方;甄峰;吴泓;;长江经济带区域结构:“核心—边缘”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8 李世英;李亚;;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的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5期
9 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年02期
10 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晓晨;山东省物流业与地区经济及三大产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彭文冲;江西省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田心;兰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智杰,陈永宁;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2 刘东林,岳秀莲;西部开发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协调发展[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3 张学全 ,戴劲松;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走廊[J];中国科技产业;2000年11期
4 王一鸣;;加快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 构筑新兴经济增长区[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09期
5 辛文;从整体上研究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发展[J];天府新论;2001年01期
6 柴锡贤;;上海在长江经济带的作用[J];上海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7 张改红,王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乔晶,胡兵,赖景生;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9 ;长江经济带——充满活力的高科技走廊[J];苏南科技开发;2004年03期
10 马勇,黄猛;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3 金学洙;;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致辞[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4 杨泰波;;深化协作 共创未来——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演讲[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5 郑柏林;;充分发挥金融作用 支持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6 唐路元;;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合作问题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顾传训;;发展与繁荣:走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雷亨顺;;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张学恕;;迈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10 唐建荣;;南京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和欣欣向荣的投资热土——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教授 院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法硕士 仲裁员 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张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研究生;长江经济带:西部发展的新动力[N];重庆日报;2014年
2 记者 商宇;“中国发展论坛·2014——建设长江经济带”在渝举行[N];重庆日报;2014年
3 邱曙东;“把脉”长江经济带[N];解放日报;2003年
4 彭兴庭;“长江经济带”,,话好听,路难行[N];经理日报;2005年
5 侯力明;信息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腾飞助推器[N];江苏经济报;2004年
6 程维;长江经济带“胎动”[N];青岛日报;2005年
7 程维;长江经济带舞动龙计划[N];西部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娟;长江经济带 携东中西部和谐共舞[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唐红阳;借水洞庭,谋利长江经济带[N];湖南经济报;2006年
10 方东旭 杨宏生 徐天鹏;“长江经济带”开发热潮又起[N];江苏经济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琳;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顾娜娜;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兵;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4 于文静;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度的定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波;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6 倪浩;边界屏蔽效应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周颍;长江经济带物流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8 龙宇;长江经济带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田继忠;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网络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雯婷;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34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63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