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能源消耗强度 切入点:绝对β收敛 出处:《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能源消费强度进行绝对β收敛检验,分析不同地区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的差异;然后建立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东北地区作为能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地区,能源消耗强度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作为能源消耗强度较低的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存在绝对β收敛;人均GDP的增加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起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的增加不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我国各省的能源消耗强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Abstract]:The absolute 尾 convergence tes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29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panel data quantile regression method, and the difference of convergence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is analyzed. Then the panel data spatial measur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west of China, the northwest regio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are the regions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There is no absolute 尾 convergence in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but absolute 尾 convergence exists in southeast coastal area, eastern coastal area,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northern coastal area. The increase of per capita GDP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the increase of secondary industry proportion and coal proportion i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not conducive to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There i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all provinces of China.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JL007)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JJ5049,12JJ5038)
【分类号】:F4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2 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9年09期
3 陈仲常;谢小丽;;中国GDP能源消耗强度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解析[J];经济学家;2011年06期
4 熊灵;魏伟;杨勇;;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1987—2009[J];经济学(季刊);2012年03期
5 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6 张虎;景丹红;刘扬;李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02期
7 胡玉敏;杜纲;;中国各省区能源消耗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11期
8 李激扬;;中国省际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年02期
9 李善同,侯永志;中国大陆:划分8大社会经济区域[J];经济前沿;2003年05期
10 王玉潜;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模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斌;基于特征分析和配额分配的地区能源效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3 王文举;范允奇;;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4 王丹枫;;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5 孙浦阳;武力超;陈思阳;;外商直接投资与能源消费强度非线性关系探究——基于开放条件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框架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6 胡宗义;刘亦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7 周浩;傅京燕;;国际贸易提高了中国能源的消费?[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8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vergence in Energy Intensity Gap and Its Economic Mechanism[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9 ;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Regional Sector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3期
10 呙小明;;China’s energy price shocks on its tertiary industry energy efficiency:a vector-error-correction model based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段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地区差异分析[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3 钟城;;我国八大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查冬兰;周鹏;;中国地区工业能源动态效率比较分析——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方法[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林海;陈默;王晓莉;;R&D投入能力、企业特征、政府作用与工业出口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周全;葛察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能效、污染强度排放数据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8 段永瑞;贾莹莹;田澎;;基于并列结构CCGSS模型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9 孙广生;向涛;黄yN;杨先明;;效率提高、产出增长与能源消耗——基于工业行业的比较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10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田刚;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任静;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肖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锐;武汉市能源消耗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姗姗;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郑李子;广东省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汝影;中国标准经济区划的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一;能源效率及其政策和技术(上)[J];节能与环保;2001年06期
2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年08期
3 刘伦武;;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4 方芳,钱勇,柳士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2期
5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6 李树培;高连水;魏下海;;贸易开放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扩大——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12期
7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8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9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10 郭丽丽;原毅军;;区域性节能潜力测算:概念解释与方法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涛,吴耀宏;成都能源消耗强度因素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2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3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9期
4 陈东景;;近期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特点与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5 郝瑞彬;;河北省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的直接因素分析与完全因素分析的比较[J];理论月刊;2003年09期
7 焦青霞;白玉红;;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耗强度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9期
8 王传荣;范文潮;李俣;;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2期
9 陈旭远;林永然;李中海;;区域能源消耗强度与碳排放关系的差异研究——基于2001~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J];特区经济;2013年07期
10 王玉潜;袁建文;;开放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青;;关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辽宁省能源利用率的对策建议[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经济管理分册)[C];2014年
2 巩在武;吴杰;;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及消耗总量趋势预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玉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不能过分追求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千 刃;燃油税:等待戈多[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林晓;“碳强度”将成约束性指标[N];中华建筑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强;今年能源消耗强度降低3.9%以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5 特约分析师 牛犁;80美元近在咫尺国内节能压力巨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于长洪 李洪磊 雷琨;数字“有爱”[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本报评论员;让节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N];青海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林火灿 实习生 白文站;能耗排放如何做“减法”[N];经济日报;2014年
9 记者 陈学婧;“十一五”时期我国扭转能耗强度大幅上升势头[N];中国电力报;2011年
10 沈衍琪;在华外企增加并未加大能耗[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差异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2 山瑞杰;中国区域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分析[D];华侨大学;2011年
3 田晓飞;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马萍;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5 林峰;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耗强度的相关性研究2000-2007[D];复旦大学;2010年
6 熊昕;基于T-LMDI模型的制造业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程度分析[D];东北大学;2011年
7 孔金燕;FDI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5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65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