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现实境遇与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8-04-04 10:15

  本文选题:后工业社会 切入点:反思现代性 出处:《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08期


【摘要】:人类社会是否已然处于后工业社会?自1973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来,围绕这一话题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去工业化"后正力图实现"再工业化"的背景下,探讨当前人类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辨析"后工业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当前境遇,可以较好地认清该理论的本质内涵,并将有助于人们对已实施的工业化阶段进行反思并积极推动后续的工业化进程。
[Abstract]:Is human society already in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Since Daniel Bell, an American scholar, published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1973, the debate on this topic has never stopped.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trying to realize "reindustrialization" after experienc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it is of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tage in which the human society is in.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heory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we can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It will help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push forwar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元现代性境遇与文化强国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720014
【分类号】:F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忠世;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多种划分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J];河北学刊;1994年04期

2 张薇;;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分工现状[J];求索;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光娅;洪爱华;倪良新;;地方行政学院智库发展阶段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2 傅松涛,贺国庆;民族文化的现代进化与教育现代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夏瑾瑶;;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02期

4 黄东;在解构与建构之间——新时期史学概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5 韩庆祥,戚书平;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历史探索及当代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

6 傅松涛,贺国庆;民族文化的现代进化与教育现代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戚书平;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4 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萍霞;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会;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2 曹新顺;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渤海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树杰;赵瑞芳;;新形势下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解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胡泳;;后工业社会[J];商务周刊;2010年12期

3 陈晓春;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06期

4 张健;;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党政论坛;2010年05期

5 赵天宝;;论“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6 姚桂桂;;后工业社会与美国女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櫮田井正;后工业社会与东亚[J];世界经济;1996年07期

8 张健;;后工业社会的特征研究——基于哲学的视角[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9 李国武;后工业社会思潮的神话和预设——与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商榷[J];探索与争鸣;2003年01期

10 梁艳萍;;后工业社会的内外在冲突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什么是“后工业社会”[N];经济参考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磊;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评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09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709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