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研究
本文选题:本土市场规模 + 产业生产率 ; 参考:《财贸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利用中国2001—2011年制造业分行业的发展数据,在运用DEA法测度产业生产率的基础上,基于总体检验和分类检验,研究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所得结论为:总体而言,本土市场规模对于产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在分类别行业层面上,这种推进作用依然存在,只是更多地体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对于各控制变量而言,其在行业总体层面和分类别行业层面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这主要是由行业发展的自身特性与不平衡性所致。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le of local market an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on the basis of using DEA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and based on the overall test and classification test.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overall, the scale of the local market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and in the sub-industry level, this role still exists, but more i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For each control variable, there is a certain heterogeneity in the industry overall level and sub-industry level, 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balance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本土市场效应的产业创新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13YJC790027)
【分类号】: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康宁;冯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2 陈丰龙;徐康宁;;本土市场规模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5期
3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4 张长征;黄德春;马昭洁;;产业集聚与产业创新效率:金融市场的联结和推动——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创新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5 宋凌云;王贤彬;;重点产业政策、资源重置与产业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3年12期
6 曲婉;康小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onstruction of Two-Region Input-output Model——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年01期
2 商勇;;两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构造——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3 陈咸奖;;不完全信息与价格歧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陈夕红;王开锁;;基于DEA的内蒙古工业效率评估[J];北方经济;2010年10期
5 徐涛;;外商投资对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1年20期
6 乌日娜;关于产业组织中最佳规模决定模型的讨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何晓夏;章林;;论中国保险产业的适度规模[J];保险研究;2008年05期
8 华宇虹;梁作民;;西方媒体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出版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01期
9 赵鲁光;论市场进入程度[J];财经科学;2004年05期
10 朱翠华;李建民;;技术进步就业效应新解[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家廷;;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9期
2 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008年02期
3 张帆;潘佐红;;内需创造外贸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中美的本土市场效应为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梁平;梁彭勇;黄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高鸿鹰;武康平;;技术密集与制造业集聚:一个基于中间厂商博弈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6 张国胜;;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升级:一个理论构建式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7 梁琦;詹亦军;;产业集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05年02期
8 盛斌;牛蕊;;国际贸易、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就业:对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9 周振华;产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J];当代经济科学;1990年06期
10 闫冰;冯根福;;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刚;严志辉;孙旭东;;不同来源FDI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地区与行业层面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新书推介[J];中国地产市场;2008年07期
3 曹冬平;王广斌;;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的行业层面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经济;2010年07期
4 王硕;;FDI与中国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基于行业层面数据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05期
5 王正龙;;建设企业质量本利临界化管控的理性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里昕;;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动因:一个行业层面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7年11期
7 张钗;;结构调整:迈开实质性步伐[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年02期
8 杨骞;刘华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分布的随机收敛研究——基于地区、部门和行业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9 卢敏;;诺顿“误杀门”的反思[J];软件世界;2007年11期
10 饶超;;2014年更应关注盈利增长[J];股市动态分析;2013年5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立才;牛卫平;;税收对广东利用外商投资的影响?——来自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云;逾七成标普500公司二季度收益超预期[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黄继汇 高健;海外上市应更关注吸引后期资金[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梁宏X;2007-2008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评审调整方案确定[N];中国服饰报;2008年
4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教授 葛顺奇;外资的经济威胁到底有多大[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黄鑫;两化融合:求实创新才有深度[N];经济日报;2011年
6 记者 兆文;三季度市场可能先抑后扬[N];中国证券报;2004年
7 鹏华基金机构投资部研究员 宋斌;找到阶段增长最快或变化最大的企业[N];中国证券报;2012年
8 中信建投研究所首席策略师 吴春龙;应视调控为长期利好[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高盛: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N];中国经营报;2007年
10 中信策略研究组;预期明朗后强化反弹趋势[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柳龙;行业层面分析师跟踪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更新及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丁文娜;浙江省外包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6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756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