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碳排放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工业集聚 + 碳排放效应 ; 参考:《经济经纬》2015年06期
【摘要】:为了深入分析工业分制造业地理集聚对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笔者在一个拓展的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996年~2010年36个二位码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集聚对制造业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提升排放总量和降低排放强度增速的双重作用,即规模效应和强度效应。工业集聚过程中的市场集中度、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对制造业碳排放发挥了重要的约束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on total carbon emission and emission intensity in industrial sub-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an extended STIRPAT model, the panel data of 36 binary cod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rom 1996 to 2010 are used.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tudied empirically.It is found tha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lays a dual role in increasing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reducing the increase of emission intensity, that is, scale effect and intensity effect.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南京审计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AJY001)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XM201302003278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CZH179)
【分类号】:F4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小钢;张耀辉;;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2 王永培;;税收规避、福利与厂商区位:基于L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2年04期
3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曾光;李菲;;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3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4 康志勇;;经济全球化对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J];财贸研究;2010年01期
5 吕国庆;汤茂林;;我国沿海省市制造业集聚变动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6 丁焕峰;;珠三角城市制造业聚集与分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8期
7 龙奋杰;王宁;张艳奇;;影响中国城市增长的因素: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检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8 吴三忙;李善同;;市场一体化、产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演变——基于中国两位码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9 盖骁敏;;中国产业集聚演进和转移现象研究——基于广东东莞等地方企业的经验[J];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02期
10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三忙;;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态势的实证研究:1988-2007[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李廉水;臧志彭;;制造业“新型化”三维时序国际比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6 罗晨阳;丁X;;创新活跃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明显吗——基于专利技术分类视角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部慧;梁小珍;皮理;;我国金融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金祥荣;陶永亮;朱希伟;;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毛艳华;易中俊;;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分析[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一个文献综述[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3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邵挺;二元土地市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结构体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孟凡星;福建省工业集聚现状及经济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琳;中国食品工业区域分布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彭深;基于锦标赛模型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曾兰兰;广东省与江西省制造业集聚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施宝宏;上海市信息服务企业集群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阿芳;新疆的产业集聚对环境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王非暗;制造业区位分布演变:基于1998-2008年微观企业数据的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2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3 潘佳佳;李廉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4期
4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5 范剑勇,杨丙见;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2年08期
6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7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8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9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10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2 余建清;吕拉昌;;广东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3 ;每年减少5000吨碳排放 视频会议系统助力环保[J];每周电脑报;2007年11期
4 杜官印;蔡运龙;李双成;;1997-2007年中国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5期
5 林凤生;;2050年无碳排放能源可满足全球需求[J];自然杂志;2011年02期
6 李冰;程小矛;;焦化行业碳排放核算及消减策略分析[J];冶金能源;2011年05期
7 张旺;周跃云;;基于结构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碳排放增量分析[J];资源科学;2013年02期
8 ;环球[J];中国机电工业;2013年02期
9 张楠;张永哲;;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知识经济;2013年04期
10 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宋海涛;瞿慧红;张泽民;王资凯;;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核电产生的碳排放[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0册(核情报(含计算机技术)分卷、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C];2011年
3 吴常艳;黄贤;金揣;小伟;赵荣钦;徐国良;;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光大环保优秀论文集(2014)[C];2014年
4 胡新艳;林文声;;最优增长路径下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时间趋势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吴常艳;黄贤;金揣;小伟;赵荣钦;徐国良;;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6 邵朱强;杨云博;;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慧玲;;钢铁工业碳排放情况及碳减排进展[A];2011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馨;牛叔文;赵春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吴文洁;张亚南;;陕西省能源产业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脱钩评价[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10 吴大磊;赵细康;王丽娟;陈梦桑;王彦斐;曾云敏;石宝雅;;广东工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机制—基于LMDI法的实证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学明;力拓要求澳政府修改碳排放税计划[N];中国冶金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吴心韬;碳排放税箭在弦上 澳能源股闻风下挫[N];中国证券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邹春蕾;碳排放约束加剧 企业碳管理体系待优化[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文舟;欧洲钢铁联盟建议修改碳排放额度体制[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付望岩;看谁的服装碳排放更少[N];中国纺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管宏业;碳排放成本显性化加速车业变革[N];中国商报;2011年
7 ;欧盟钢厂担心 受困于碳排放[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8 芦龙军;欧洲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暴跌[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吴勇;欧钢联极力反对欧盟碳排放机制“新政”[N];中国冶金报;2011年
10 王凯 译;美国 下一个产油大国[N];中国石化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晓松;中国工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间动态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陈涛;碳排放约束下发电技术选择及破坏性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栾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薛俊宁;中国能源价格、技术进步和碳排放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苏泳娴;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6 黄宜;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碳排放演变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7 刘建刚;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碳排放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黄小丽;我国城镇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丽华;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动态分析[D];新疆大学;2013年
5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张端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纺织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7 邵珠龙;无锡市工业企业碳排放及减排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8 余建清;广东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异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赵雅敬;钢铁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蒋伟;广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历史特征与趋势及高峰预测[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8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76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