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分行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4个工业行业1980~2011年的数据

发布时间:2018-05-20 22:02

  本文选题:技术进步 + 就业效应 ; 参考:《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07期


【摘要】:基于1980~2011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本文运用VAR模型研究了分行业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等、仪器仪表办公设备、家具制造等12个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显著的促进了劳动力就业,这种就业"创造效应"在中期逐渐减少,长期几乎无影响。而对于饮料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行业、石油加工这4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则短期内显著地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即产生了"破坏效应",但这种效应到了中期以后开始转为"创造效应",长期几乎无影响。政策启示在于:继续加强对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需的专科劳动力的培养;完善饮料、黑色金属采选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失业保障和再就业的培训体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34 industries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1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effects betwee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mployment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using VA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12 industries, such as mechanical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electrical machinery, instrumentation, office equipment and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have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employment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short term. This employment-creation effect gradually decreases in the medium-term, with little effect in the long run. For the beverage industry, the ferrous metal mining and separation industry, the electric steam industry, and the petroleum processing industr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demand for labor in the short term. That is to say, the "destructive effect" has been produced, but this effect has changed into "creative effect" in the medium term and has almost no effect for a long time.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as follows: 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support for the high-technology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pecialized labour needed for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such as machinery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perfecting beverages, Ferrous metal mining industry and other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unemployment protection and re-employment training system.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点)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教育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AFA110002)
【分类号】:F424.3;F24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博;温杰;;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J];经济学动态;2010年10期

2 任若恩;孙琳琳;;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J];经济学(季刊);2009年03期

3 唐国华;;技术创新的动态就业效应:基于结构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4期

4 胡鞍钢;盛欣;;技术进步对中国青年城镇就业的影响——基于1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年05期

5 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3年02期

6 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1期

7 朱钟棣;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5年09期

8 叶仁荪;王光栋;王雷;;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基于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9 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10 朱轶;熊思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太;惠圣;;扩大安徽省就业的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张林;高安刚;;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区域内生增长的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3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刘家树;齐昕;;基于微笑曲线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袁娜;;产业结构演变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6 赵利;王振兴;;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宋静;;资本积累和就业问题文献综述[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8 张祥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空间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刘渝琳;唐秀华;;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障碍的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蒲艳萍;陈娟;;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与协整检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关海玲;陈建成;张晓静;;国有森工企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3 朱钟棣;刘凯敏;;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5 杨利峰;;汇率变动对贸易与就业的影响分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6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蓝宝江;李军;;产出增长、资本积累与中国工业就业弹性——基于东部与中西部1998-2002年省际工业数据的测算[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袁富华;李义学;;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和就业调整——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9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10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宝如;中国转型期税收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周艳梅;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琼;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成本”渠道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丁重;政府干预与中国创造性破坏缺乏: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静;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的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刘春燕;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刘家宏;我国轿车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实证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5 刘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D];沈阳大学;2010年

6 宋亚璞;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江波;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0年

8 文国庆;地方财政支出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9 艾娇;山东省知识溢出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向;分税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鞍钢 ,孟健军 ,程永宏 ,杨韵新;入世后我国的劳动就业[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2期

2 薛俊波,王铮,朱建武,吴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3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4 肖红叶,郝枫;资本永续盘存法及其国内应用[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5 陈凯;;服务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之间相关关系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7期

6 冯泰文;孙林岩;何哲;;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4期

7 钱永坤,宋学锋,董靖;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城镇就业为例[J];经济科学;2003年01期

8 宁光杰;;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4期

9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年10期

10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爱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0期

2 齐建国;彭绪庶;;技术进步与就业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10期

3 罗润东;;当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04期

4 曹前满;;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是休闲还是失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4期

5 何颖媛;;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小兵;;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探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贾海霞;于任游;;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J];北方经贸;2010年05期

8 刘强;;技术进步对于我国就业增长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1年18期

9 薛营;王林辉;;技术进步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6期

10 梁凯轩;振兴经济 依靠技术进步[J];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16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916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9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