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行业市场效率异质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6-22 03:41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制造业 ; 参考:《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3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均衡分析,理论上界定与论证了生产要素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流动性配置的纠偏方向与均衡标准;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层面数据,结合统计年鉴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期宏观数据,分区域分行业实证研究发现:东西部区域普遍都存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经济现象、互动效率较低、中部整体投资效率较高,存在较好的互动效果;东部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四个行业的市场扭曲程都低于中西部区域;中部区域的机械制造业市场扭曲程度高于东部和西部,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的市场扭曲程度都是居中;西部区域的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三个行业的市场扭曲程度都是最高的,西部区域的机械制造业市场的扭曲程度高于东部但低于中部,最后分区域提出了对策建议。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efficiency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region, the paper theoretically defines and demonstrates the rectifying direction and equilibrium standard of the flow disposi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uses the enterprise level data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 database and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to produce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same period of macro data, the empirical study of subregional industries found that there were widespread uneconomic phenomena in the overall scale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ve servic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low interaction efficiency, high overall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the central part, and better interaction effect, and the market twisting of the four industries in the eastern machinery industry, light industry, chemical industry and material industry. The distortion of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light industry,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the material industry are all in the middle, and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have the highest degree of distortions in the light industry,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the material industry, and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marke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twisted. The degree of curva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astern part but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part. Finally, the subregion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JL07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七批特别资助项目(2014T7067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C790090)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2-304)
【分类号】:F719;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2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3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4 简泽;;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资源再配置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1年05期

5 李颖;杨慧敏;刘乃全;;新经济地理视角下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以纺织业为例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2年03期

6 聂辉华;贾瑞雪;;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宇婷;;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3 宋业峰;;论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李耀光;吴雁军;;产业互动视角下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德章;;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构建和谐社会:以黑龙江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9年12期

6 唐志良;刘建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7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8 喻美辞;;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9 马风华;;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10 赵德海;贾晓琳;;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外包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徐林清;;制造企业快递服务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黄少安;陈斌开;刘姿彤;;“租税替代”、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房地产政策[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7 周国华;王岩岩;;服务型制造模式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黄国华;周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10 房长兴;罗和平;吴秋爽;高志永;;沈阳市机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雅俊;模块化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张付刚;我国省会城市城市功能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益瑞涵;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6 董飞平;引进利用外资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敏;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燕;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郭丽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罗顺风;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2 张杰;新夫;;中国纺织业企业的出口与生产率变化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3 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4 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5 方明月;聂辉华;;中国工业企业规模分布的特征事实:齐夫定律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6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04期

7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8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8期

9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10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高峰;要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2年06期

2 朱高峰 ,徐性初 ,胡启恒 ,李京文 ,李守仁 ,关桥;要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J];中国机电工业;2002年08期

3 李健;做好制造业信息化这篇大文章[J];中国科技产业;2002年03期

4 缪国平,郭无歧;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初步思考[J];首都经济;2002年10期

5 李健;做好制造业信息化这篇大文章[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年06期

6 朱高峰,徐性初,胡启恒,李京文,李守仁,关桥;要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2年07期

7 李国敏 ,周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J];中国军转民;2002年08期

8 马长文,黄天佑,康进武,张晓萍;高新技术与制造业互动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01期

9 李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年02期

10 李京文;发展我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航空制造技术;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英;;香港制造业发展现状评析[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2 李京文;;发展中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边继云;;推进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朱高峰;;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林;;让制造业信息化加速我省工业化进程[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6 王亮;刘卫东;;辽宁省各地级城市间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及成因探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万强;;辽宁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8 林国雄;;制造业普查资料之解析——因果链条及新儒学经济思想的运用[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9 雷义川;;产业转移推动半岛制造业基地信息化建设[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10 金志海;马先征;冯成军;;关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小国 武力 孙潜彤;沈阳:昭示中国制造业[N];经济日报;2002年

2 ;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N];经济日报;2002年

3 ;与制造业相关的概念和数据[N];科技日报;2002年

4 北京中企工易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李显君博士;中国不能忽视制造业[N];市场报;2001年

5 孔曙光 (厦门市科技局副局长);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N];厦门日报;2007年

6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王友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制造业升级[N];淄博日报;2008年

7 杨靖 白轶南;“百亿工程”打造制造业信息化[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8 江超 贵航集团党委书记;推动贵州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N];学习时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国敏 周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N];科技日报;2002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包斯文;“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装备制造业振兴”[N];中国冶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丽;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机制构成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徐建荣;转型期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志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同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叶;四川制造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许仙平;浙江省制造业结构调整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梁鸿;振兴四川装备制造业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张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牛恬静;广东省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6 王崇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质量测度与评价[D];广西大学;2013年

7 刘军虎;我国金融业发展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施鹏程;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9 南博君;金融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结构的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13年

10 柳毅伟;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51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051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