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协调性与驱动力研究——来自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经验证据

发布时间:2018-07-01 21:48

  本文选题: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 + 协调度 ; 参考:《西部论坛》2015年02期


【摘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四川省21个市州2007—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GM(1,N),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内在驱动力,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21个市州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均起着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水平极高和极低市州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因此,应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制定差别化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政策,全面深化制度改革,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a major problem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the relevant data of 21 cities and prefectures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7 to 2012 are adopted. In this paper,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evaluated and its internal driving force is revealed by us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model" and grey system model GM (1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is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21 cities and prefectur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ract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very high and the extremely low city stat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the restriction function to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tera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promote urbanization by industrialization, formulate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olicy, deepen the system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 and form a benign mechanism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2XJY018) 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4ZR0012)
【分类号】:F299.21;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9期

2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3 王丽珂;许洪春;;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4 徐春华;;中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兰州学刊;2010年06期

5 张永锋;杜忠潮;张阳生;;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刘恒星;;协调发展度在区域社会预警中的运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5期

7 孙倩;汤放华;;基于欧氏距离协调发展度聚类模型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8 颜蕊;侯晓滨;;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王欣;李悦铮;;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研究——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J];科技信息;2014年03期

10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广州市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程翠云;;江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关系的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鹿晨昱;陈兴鹏;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党晶晶;姚顺波;;县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以志丹县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晓天;山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龚丽肖;河北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何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戴子敬;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温宏君;西部大开发以来呼和浩特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89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089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2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