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4 20:19
【摘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结构中始终发挥着"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影响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宏观经济和行业特性三个方面。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对大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影响在动态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蓄势递增效应;在产品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对就业增长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行业规模、单位产值利润率和技术进步等行业内生因素是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主导因素。长期看,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进而巩固和扩大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扶持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发展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必要条件。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y has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stable jobs for the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s a "stabilizer"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growth of large and medium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labor market, macro economy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labor market maturity on employment growth of larg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s obviously increasing in the dynamic trend, a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latively stable product market demand, the influence of labor market maturity on employment growth of larg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s obvious in the dynamic trend. The fluctuation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has a relatively limited direct impact on employment growth, while the industry scale, profit rate per unit of output valu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growth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he long run, perfecting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n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market demand of labor factors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dustry are also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alleviat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labor marke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岗位创造、能力提升、中介服务及反歧视的机理和政策”(07&ZD043)
【分类号】:F425;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熊红轶;张先峰;;中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8期

2 张军,金煜;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苏基溶;廖进中;;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贫困关系的经验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3 周申;张亮;漆鑫;;地区金融扭曲差异对外资进入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1年12期

4 路妍;蒋贤锋;;东北振兴中的金融开放——以辽宁省为例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9期

5 姚耀军;;政府干预、银行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6 韩大海;张文瑞;高凤英;;区域金融生态影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机理[J];财经研究;2007年04期

7 张诚;赵奇伟;;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12期

8 王定祥;刘杰;李伶俐;;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全要素生产率[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9 左志刚;;金融结构与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影响机理与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2年06期

10 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何威风;;分权化改革、制度环境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卢有红;彭迪云;;基于成长阶段的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定位[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翔;李凌;;中国的金融发展、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一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4 方军雄;;所有制与经营绩效之谜:政策优势还是管理优势?[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5 何晓虎;何伦志;;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基于面板数据GMM估计的实证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8 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9 黄燕萍;;中国地区收入不平等与金融发展:从西部减贫的视角[A];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珍增;国际资本流入构成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彭涛;转轨中的中央控制者与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毅;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性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6 钱良信;金融发展、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D];安徽大学;2011年

7 周杰琦;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丁从明;财政分权、经济波动及其效率损失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刘勇;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石盛林;我国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汉忠;中国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夏永辉;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4 帅富成;长株潭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芸;金融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邵玲玲;区域金融发展视角下的FDI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乔家立;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8 邓萍;金融发展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东峰;融资环境对我国出口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黄祖键;金融与服务业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定邦;中国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2 易行健,易君健;我国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李炳涛,张宁;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再反思[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29期

4 潘静毅,金海军;中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5年09期

5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6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7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8 张军,金煜;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9 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年10期

10 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碧华;;大力培育就业增长点——对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就业;2004年10期

2 柳欣,程晶蓉;中国就业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邓强;就业增长视角下的广西对外经济贸易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公务员热”折射低就业增长之弊[J];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42期

5 黄国雄;;关于建立就业增长模式的几点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6 《中国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就业增长三大难[J];理论参考;2006年11期

7 张永鹏;;无就业增长的解决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1期

8 张静;;爱尔兰制造业的就业增长与区域发展[J];社科纵横;2007年02期

9 卢福财;黄彬云;;促进就业增长的国际经验与教训[J];改革与战略;2007年05期

10 张晓旭;;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考量[J];统计与决策;200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付宏;;中国的创业活动与就业增长:“难民效应”还是“熊彼特效应”?[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余秋荣;;想方设法造“饭碗”——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增长问题[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3 黄国石;;劳力就业增长的控制模型[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4 张良;张玉韩;;基于就业增长的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袁文平;刘恒;;中国工业就业增长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6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克伟;我国面临“无就业增长”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钱飞鸣;“无就业增长”考验发展智慧[N];深圳商报;2006年

3 记者 孙覆海邋丛民;山东就业增长纳入政府考核体系[N];工人日报;2008年

4 马永堂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研究员;把推进绿色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5 就业促进会;就业增长既要“量”也要“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6 肖庆松 邓璐一;梅列:促进就业增长 提高就业质量[N];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杜鹃;服务行业成美国就业增长主动力[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8 记者 商意盈;东部出现“无就业增长”[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 陈炳才;就业增长潜在风险不可不察[N];中国证券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陈欢 实习记者 陈喜宁;笼统地说无就业增长不准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旭升;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重庆市“无就业增长”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2 赵艳青;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杨明晔;能源禀赋与就业增长[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邱杰;中国就业增长与工资增长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高玉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王华;安徽省劳动力就业制度约束与就业增长对策[D];安徽大学;2007年

7 何万里;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机制和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郝小新;河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杨子木;我国就业增长缓慢的原因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10 苏楠;三次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42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142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