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平行创新模式研究
[Abstract]:China's industry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driv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evolution, the support of technological elements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core element. Our country has a large number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and abundant technical resources, but how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military industry technology to civilian industry so that it can be combined organic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n become the capital of military industrial units and industries. 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he author works i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In his practical work, he deeply understands that the transfer of dual-use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Especially, as a high level research institute in China, CMI has the duty and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ual-us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military industrial units, then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ode of dual-us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akes the dual-use technology transfer work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property as an example for in-depth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transfer of dual-use technology in Zhongwu Institute, and on this basis studies the core content of this paper: the parallel innovation mode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fer of dual-use technology, and obtains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paper further evaluates the function of parallel innovation mode of dual-use technology transfer on macro and micro level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dual-use technology.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6.48;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雪榆;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技术转移——构思与实践[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0年04期
2 张明国;日俄两国技术转移史中的对外“技术—文化”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戚艳萍;中美两国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的研究[J];化工技术经济;2001年04期
4 王远达,陈向东;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与技术转移政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5 孙理军,黄花叶;美日技术转移实践及其对我国技术转移中心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1期
6 熊兆铭;用技术转移促进科技创业[J];科技创业月刊;2003年04期
7 朱彦龙;经济领域内技术转移的若干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01期
8 朴商天;外商对华技术转移的实证研究——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9 史宪睿,张大英;我国技术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杨冰融 ,傅正华;对技术转移的不同界定[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明国;;面向技术转移风险的伦理研究论纲[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靳静;;技术转移与生态殖民[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4 徐二明;杨慧;;制度距离和跨国技术转移:进入合作模式的作用[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侯元元;郭鲁钢;黄裕荣;;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6 黄西川;;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空间经济性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马彦民;;加速技术转移 促进自主创新——对新时期技术市场工作的思考[A];齐鲁技术市场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8 刘泽政;;技术转移中政府职能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宏伟;;技术转移:经济学视角与哲学视角[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侯光明;贺新闻;王艳;;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竞合机制分析[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涛;专家“会诊”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记者 王燕宁;南京新平台促技术转移国际化[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刘廉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将实施[N];科技日报;2007年
4 冯秀英;北京发布技术转移行业规范[N];北京商报;2007年
5 郭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正式启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6 蒋勇;安徽加大技术转移力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7 记者 刘晓军;我国首个技术转移行业服务规范出台[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叶建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完成起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本报记者 马静t,
本文编号:2165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165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