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_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6-12-23 16:58

  本文关键词: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_经济学 作者:佚名 日期:2006/7/19 4:11:00 [] 人气: 207 |
【 标 题】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 作 者】陈建新/蔡勇
【作者简介】陈建新(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科技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共华南理工大学委员会,广东 广州 510640;蔡勇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广东 广州 510031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东工业经济在全部经济中占据主导位置,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定量测算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总体分析、阶段分析、区域分析和与国内外的比较分析,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1980~1998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技术进步与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制定新的工业经济发展计划和给其他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关 键 词】技术进步/广东/工业经济/贡献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1)03-0023-08
  一、测算的模型及方法
  一般来说,当研究目标希望分离出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时,多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我们在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可以构造出多种类型的衡量技术进步作用的数学模型。
  从产出增长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Y=A(t)f(K,L)                        (1)

  出发,(1)式中,Y表示产生,K表示资金,L表示劳动,A表示技术水平,求全导数并整理后,可以得到:
y=a+αk+βl                        (2)

  (2)式表示产出的增长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其中,y、k、l分别是产出、资金和劳动的增长速度,α、β分别是资金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而a则是技术进步速度。于是,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可表示为:
  附图
  根据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指标为产出量、资金量和劳动量。实际测算的关键是怎样确定产出量、资金量和劳动量,采用何种价格水平,以及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等。
  本文主要采用了1980~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相应年度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以及天津统计信息网上的有关统计数据。在价格的选取方面,产出统一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但目前我国统计只有总产值的价格指数,没有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所以资金即固定资产原值年平均数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采用现价计算。劳动力为劳动者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采用水平法计算,按间隔期(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最后一年发展水平同初期发展水平的对比来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以此来观察间隔期内发展水平的平均增减变化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附图
  上式中,y为期间平均增长速度,Y[,t]为期末水平,Y[,0]为初期水平,t为间隔期年数。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在《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中的建议,在进行不同地区或部门对比时,由于各地区或部门装备率不同,应对弹性系数值(即α和β)进行修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不同地区间的对比时,原则上可采用相同的弹性值。α按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为0.30。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产出结构情况复杂,为更接近实际情况,各地在测算时,也可按下列公式对弹性系数α和β进行修正,作为本地区研究问题时的参考。
  资金产出弹性系数修正计算公式为:
  附图
  式中:K[,i]、L[,i]——某地区或某部门第i年资金和劳动力;
  K[,ti]、L[,ti]——全国第i年资金和劳动力。
  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修正计算公式为:β′=1-α′
  运用以上方法测算可得1980~1998年间的参数α′=0.3903,β′=0.6097,其他年间的参数估计值如表1、表2所示。
  附图
  二、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
  综合以上有关经济变量与参数的数据,运用式(2)、(3)、(4)、(5)和式(6),测算得1980~1998年间广东工业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年均增长速度和贡献率(如表3)。
  表3 1980~1998年各要素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情况
      年均增长速度(%)        贡献率(%)
产值  技术  资金  劳动  产值  技术  资金    劳动
    进步              进步
21.93  7.81  26.31  6.31  100   35.63  46.82  17.55

  为了考察1980~1998年间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分别测算了1980~1985、1980~1988、1980~1990、1980~1992、1980~1995以及1980年到1995年以后各年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4)。
  表4 各要素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势
年份        年均增长速度(%)      贡献率(%)
       产值  技术  资本  劳动  技术  资本  劳动
           进步         进步
1980~1985  16.90  5.23 14.16 10.37  30.97  28.63 40.40
1980~1988  20.45  6.37 22.59  9.69  31.13  37.65 31.22
1980~1990  19.53  5.37 23.28  7.90  27.52  48.45 24.03
1980~1992  21.41  7.68 25.44  7.84  35.87  39.80 24.33
1980~1995  22.09  6.84 28.10  7.48  30.95  47.97 21.08
1980~1996  22.34  7.63 27.42  6.88  34.15  46.78 19.07
1980~1997  21.80  7.52 26.83  6.39  34.49  47.51 18.00
1980~1998  21.93  7.81 26.31  6.31  35.63  46.82 17.55

  同时,“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时期是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各计划期广东工业经济增长各具特色,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为进一步系统地定量分析评价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测算了“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期以及“九五”前三年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见表5)。
  表5 各计划期技术进步等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        年均增长速度(%)      贡献率(%)
        产值  技术  资本  劳动  技术  资本  劳动
            进步         进步
1981~1885
“六五”时期  17.48  4.40 14.95 12.11 25.19 29.21 45.60
1986~1990
“七五”时期  23.71  7.91 36.02  4.83 33.36 53.43 13.21
1991~1995
“八五”时期  26.69  8.44 37.87  5.56 31.62 55.74 12.64
1996~1998
“九五”前三年 18.69 10.39 17.79  1.82 55.58 38.62  5.80

  三、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总体分析与评价
  从测算结果看,1980~1998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63%,同期资金贡献率为46.82%,劳动贡献率为17.55%。可见,从总体上来看,资金是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但从全过程来看,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劳动主导期(1980~1985)、资金主导期(1986~1995)和技术主导期(1996~1998)三个时期。技术进步在这三个时期对广东工业经济的作用分别从次要地位上升到第二位和首位。1995年后,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超过一半的贡献来自技术进步。各要素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技术进步总体水平偏低,增长缓慢,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0~1998年,各要素对广东工业产值的贡献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占35.63%,相对广东工业规模来说这一贡献率并不算高,与广东作为全国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1997年,广东工业总产值12400亿元,首次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1.93%,其中10.27%来自资金投入,7.81%来自技术进步,3.85%来自劳动力。可见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接近一半的因素来自资金的高投入,技术进步因素位居第二。而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居第一位,其次是资本的贡献,再次才是劳动的贡献。
  从发展趋势看,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技术因素呈递增态势。1980~1985、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这八个期间工业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23%、6.37%、5.37%、7.68%、6.84%、7.63%、7.52%、7.81%(见表4),技术进步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0.97%、31.13%、27.52%、35.87%、30.95%、34.14%、34.49%、35.63%(见表4)。这两项指标在各时期基本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增长缓慢,落后于整体经济的增长。1980~1985、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90%、20.47%、19.53%、21.41%、22.09%、22.34%、21.80%、21.93%,比同期技术进步速度分别高出10.57、14.1、14.16、13.73、15.25、14.71、13.56、14.12个百分点。
  (二)资金增长较快,在工业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
  1980~1998年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由183亿元增加到12261亿元,增长了66倍多。工业总产值由198亿元增加到7049亿元,增长了34倍左右。两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6.31%和21.93%。18年间,资金投入年均增长高于产值年均增长4.38个百分点。在工业产值增长中,由于资金投入而增加的部分占46.82%,是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发展趋势看,依靠资金高投入支撑工业经济增长显得较为突出。1980~1985年,资金年均增长14.16%,低于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9%)2.74个百分点。但自1984年国家银根放松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业投资高潮,加上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投资增长迅猛。1980~1988年,资金年均增长22.59%,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45%)2.14个百分点。1980~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间资金年均增长分别高出同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85、4.03、6.01、5.08、5.03、4.38个百分点,资金增长率更强劲(见表4)。从贡献率看,资金的贡献占主导地位。1980~1985年间,资金的贡献率为28.63%,比技术进步贡献率(30.97%)略低2.35个百分点。这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其贡献率为40.4%。此后,随着工业投资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工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资金逐渐取代劳动占主导地位。1980~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资金的贡献率分别高出同期技术进步贡献率6.52、20.93、3.93、17.02、12.64、13.02、11.19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劳动贡献率6.43、24.42、15.46、26.89、27.71、29.27个百分点。
  (三)劳动投入增长放缓,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不大
  1980~1998年间,劳动要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为17.55%,远小于资金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从发展趋势看,依靠追加劳动力规模取得经济增长逐步收敛。1980~1985年间,劳动力年均增长10.37%,对同期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40%,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之后,1980~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间劳动力年均增长9.69%、7.9%、7.84%、7.48%、6.88%、6.39%、6.31%,同期劳动贡献率分别为31.22%、24.03%、24.34%、21.08%、19.07%、18%、17.55%,呈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单靠增加劳动力规模难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获取效益,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从总体上,1980~1998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份额不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工业技术装备基本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平,工业基础差,机械化程度低、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1980年后,广东工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1995年对3200多种主要工业生产设备的普查,广东工业生产设备属90年代水平的占24.8%,属80年代水平的占74.1%,拥有大中型计算机894台、自动化生产线86575条、机械手19149台、工业机器人166台等。到1998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6968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51倍,人均装备率从1980的每人7.5万元提高到1998年的每人12.7万元。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8年广东工业人均创造产值17.8万元,为1980年的16倍多,人均劳动生产率从1980年的10902元提高到1998年44553元,增长了4倍。因此,技术进步促进了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技术进步加快了广东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工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影响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之一。经过多年的调整,广东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是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协调。1990年广东轻重工业比例为71.3∶28.7。1990年后,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广东重工业得以快速发展,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协调。1998年,轻重工业比例缩小到63.4∶36.6;二是规模结构逐步优化。改革开放前,广东大中型企业只有30多家。到1998年,广东大中型企业达2019家,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2.8%,实现利税422亿元,占利税总额的67.8%。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孕育了企业集团的发展,优化了工业经济规模结构;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产学研的发展,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1998年,广东拥有6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5家,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48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10.7%,且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培育了一批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
  技术进步提高了广东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了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据1995年工业普查对3534个产品的调查,广东工业产品产量排在全国前5名的占55.7%,居第一位的占19.3%。1996年广东工业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水平的比例比1991年高20个百分点,在6187个产品中,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14.5%,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61.0%。据199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广东464家工业企业585个产品的抽查,平均合格率为76.5%,比1988年高2.5个百分点。1998年,出口工业制成品716.67亿美元(海关统计),占外贸出口总额的94.7%,比1978年增长了7.3倍,出口额居全国首位。出口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逐渐减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工业品出口额比例从1990年的0.7%猛增到1998年的14.66%。
  四、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阶段分析与评价
  从“六五”到“九五”计划的前三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态势,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中间稍有波动。根据计算结果,四个时期技术水平年均增长分别为4.4%、7.91%、8.44%和10.39%,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5.19%、33.36%、31.61和55.58%。“七五”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比“六五”增长了7.17个百分点,“八五”有所回落,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九五”前三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有明显的飞跃,取代资金和劳动要素居主导地位。
  “六五”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广东工业经济百业待举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因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引发经济衰退,受此打击的香港制造业为降低加工成本,保持竞争力,正好利用国内对外开放的机会,将生产向邻近地区转移,与珠江三角洲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结合,形成原料、配件与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加工在内的加工工业模式。对外加工业务的开展,推动了广东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7.48%,为建国以来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过,这个时期的工业发展还是起点。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打基础,改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劳动、资金和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5.61%、29.21%和25.19%,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水平低、资金不足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五”计划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广东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六五”期间的建设,广东的投资环境已有一定的改善,增强了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期间,资金取代劳动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资金年均增长36.02%,比“六五”期间(14.95%)增长了2.4倍,比同期的技术进步和劳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28.11、31.19个百分点。资金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迅猛增强,贡献率达到53.45%,比“六五”期间增加24.22个百分点。同时,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由“六五”期间的29.21%上升到33.36%。相比之下,劳动的贡献率迅速回落,只有13.21%,比“六五”期间下降32.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全面铺开,推动了国有工业投资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广东进入高潮,加上国家银根放松,促进了全社会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也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提供了机会,带动了广东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八五”期间,广东工业持续高速增长。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放宽和外商投资涌进,工业投资再次膨胀。虽然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紧缩性的宏观调控,但因投资惯性作用使工业投资继续上升。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7.87%,超过“七五”期间的36.02%。巨大的工业投资使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产值增长的第二个高潮,达26.69%,比“七五”期间高2.98个百分点。资金在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贡献率达到55.74%。同时,广东工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的轻纺消费品行业及普通机械制造业增长速度放缓,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等制造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成为广东工业新一代的支柱产业。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仍是粗放、高投入型的增长,表现为工业经济效益下降(见表6),技术进步贡献回落。
  表6 广东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变化情况
年度        1983~  1985~  1989~  1992~  1995~
          1984   1988   1991   1994   1996
利税总额(亿元)  85.69  286.38  294.68  458.36  299.58
资金总额(亿元)  333.22  1186.21 1693.25 4100.69 4014.69
资金利税(%)     25.7   24.1   17.4   11.2   7.5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工业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九五”计划的前三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由于中央严肃金融纪律,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广东工业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九五”前三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八五”时期低8个百分点,劳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也下降了3.74个百分点,资金年均增长速度的降幅尤其显著,比“八五”期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资金和劳动力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减弱,贡献率比“八五”期间分别降低了17.12和6.85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达10.39%,比“八五”期间高1.95个百分点,而且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58%之高,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一时期,广东工业进行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广东工业经济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五、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区域分析与评价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在广东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总体上高于东西部地区,而东西部地区又远高于北部山区。东部和西部地区也有工业技术进步较快的市,如东部的汕头、揭阳市和西部的阳江市(如表7)。这一方面与这些地方技术起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地区科技的投入有关,从表8可看出,汕头市拥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5个,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2个,高等院校6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78人,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10499万元,这些状况比珠三角的某些城市还要好。但从整体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看,珠三角仍占有突出的优势。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在香港制造业的转移、扩散与特区建设的带动下,广东工业的区域布局呈现出向珠三角聚集的趋势,加上珠三角地缘人缘优势,促进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带动了珠三角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也集中流向珠三角大中城市,使珠三角较东西部和北部山区具备技术上的相对优越。珠三角的人口和土地分别占全省的31.5%和23.4%,却拥有全省62%的人才和3/4以上的中级技工。东西部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1.3%,拥有人才占全省的18.09%。北部山区占全省2/3的土地和2/5的人口,拥有人才仅占全省的1/5,中级以上技能人才数量更少,仅为18万人,占全省的1/10。广州市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拥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57个,占全省的56%,高等院校47所,占全省的58%,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23亿元。广州市具有科技水平高、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和金融支撑能力强的优势,为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表7 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贡献的区域比较
地区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
             1978~  1978~  1978~  1978~
             1995   1996   1997   1998
珠三角     广州   40.91   42.60   43.88   45.22
        深圳   33.47   35.98   36.27   38.35
        惠州   30.65   37.62   38.90   43.16
东部地区    汕头   37.64   40.06   41.17   42.47
        朝阳   39.15   39.42   39.73   39.63
        揭阳   40.90   43.29   45.44   40.40
西部地区    阳江   41.82   41.90   43.62   46.80
        湛江   22.68   24.81   18.65   27.69
        茂名   36.51   36.90   34.34   34.46
北部山区    韶关   32.58   37.40   36.80   36.50
        河源   27.69   28.24   27.29   27.40
        梅州   33.80   34.40   26.80   29.90

  资料来源:蔡齐祥,陆平.跨世纪的广东科学技术.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表8 广东主要城市科技活动情况比较
      科学研  大中型        从事科   研究与
地区    究与开  企业技  高等院   技活动   开发经
      发机构  术开发  校(所)   人员   费支出
      (个) 机构(个)       (人)  (万元)
   广州  157    246    47    13732    229959
   深圳   5     64    2     195     3624
   珠海   7     7          119     4307
珠  佛山   10    84    2     160    10298
三  东莞   5     21    1     129     1729
角  中山   4     18    2      64     668
   江门   12    73    2     158    11334
   惠州   6     21    2     127     450
东  潮洲   4     14    2     102     902
部  汕头   15    22    6     578    10499
地  汕尾   2               198      23
区  揭阳   1     6          30      93
   湛江   14    18    9     627     2994
西  阳江   3     3          31     215
部  云浮   2     15          11      95
地  茂名   8     11          162     958
区  肇庆   6     24    2      95     529
北  清远   1     5          30     243
部  梅州   6     15    2     198     511
山  河源   2                12     103
区  韶关   10    20    2     190     1570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年鉴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注:高等院校为统计数)
  六、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作用的国内外比较分析与评价
  就广东与全国的比较来看,根据表9的对比情况,在增长速度上,广东工业年均技术增长率比全国水平高4.1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是全国的两倍多。在贡献率方面,广东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为35.63%;比全国水平28.91%高6.72个百分点,劳动贡献率为17.55%,比全国水平22.28%低4.73个百分点,资金贡献率两者都在45%以上,非常接近。说明广东和全国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基本相似,都依赖于资金的大量投入,是高投入、粗放型的增长。但广东的优势在于,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较早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所致。
  表9 广东与全国工业生产要素贡献率对比情况(%)
                 广东         全国
年份             1980~1998       1981~1998
年均技术增长率          7.81          3.65
技术进步贡献率         35.63          28.91
资金贡献率           46.82          48.81
劳动贡献率           17.55           22.28

  资料来源:姜均露.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一)国内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广东工业技术进步在全国的地位,我们对1980~1998年广东、天津和山东三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比天津和山东低7.44和15.83个百分点(见表10);劳动贡献方面,虽然广东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见表4),但相对于两个地区来说仍然较高,分别比天津和山东高14.43和6.63个百分点。分析表明,经济规模并不能全面反映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集约程度是反映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表10 1980~1998年省市生产要素贡献率对照表(%)
地区             广东     天津     山东
年均技术增长率        7.81     5.58     9.31
技术进步贡献率        35.63     43.07     51.46
资金贡献率          46.82     53.80     37.62
劳动贡献率          17.55     3.12     10.92

  资料来源:姜均露.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产业结构对比。改革开放前,广东工业基础薄弱,财力不足,使广东没有能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廉价劳动力与香港等地的资本、设备相结合,形成了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广东重工业发展加快,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见表11)。这时期,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虽迅速崛起,但由于规模不大,未能改变广东的产业结构。因此,广东工业基本上延续了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产业结构对广东工业技术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相比之下,上海、山东、辽宁等省市产业结构则以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
  表11 广东轻重工业比重变化(%)
年份   1949  1957  1965  1978  1985  1990  1998
轻工业  87.6  82.1  71.5  57.3  67.5  71.3  63.4
重工业  12.4  17.9  28.5  42.7  32.5  28.7  36.6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1999广东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技术进步投资对比。在过去20年工业化进程中,广东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消化吸收的不多,技术创新更为鲜见。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辽宁、山东等兄弟省市相比,无论总量或是年增长速度都远胜出(见图1),但技术进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逐年减少。反观天津、上海、北京等地,技术进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出广东很多。
  附图
  图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图
  科技活动和R&D(研究与开发)经费对比。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资料,广东科技活动和R&D经费投入的绝对量和占GDP比重都处于国内较低水平,不仅与北京、上海等先进省市难以相比,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995年,广东科技活动经费仅为北京的33.6%和上海的38.5%,其占GDP的比重仅0.74%,与北京、上海分别相差7.76和3.46个百分点。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2%,比北京、上海分别低5.14和0.88个百分点(见表12和表13)。广东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GDP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0.16和0.3个百分点。这是广东工业技术进步缓慢,经济低质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12 1995年部分省市科技活动经费 (亿元)
北京   上海  江苏  四川  辽宁  山东  陕西  广东
118.6  103.4  70.8  62.9  49.7  42.7  39.9  39.8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统计资料1991~1995。
  表13 1995年部分省市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GDP比例(%)
地区       北京  上海  陕西  广东  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活动经费占
GDP比例      8.5   4.2   3.99  0.74     1.35
R&D经费占GDP
比例       5.34  1.08  1.35  0.2      0.5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统计资料1991~1995。
  劳动素质对比。广东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培养能力仍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7年广东高校在校生居全国第6位,成人高校居第9位,普通中专居第4位。广东人才的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增速慢,高学历人才尤其不足。1998年,广东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3.77万人,居全国第10位,从事R&D活动人员3.81万人,居全国第8位,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2.72万人,居全国第7位(见表14和表15)。显示广东科技活动人员不足,科技活动强度低。相比上海、北京,广东缺乏技术带头人,技术进步后劲不足。
  技术成果对比。广东工业虽较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但只注重引进,轻视消化吸收,技术创新更少。而且广东技术市场起步相对较晚,机制又不健全,阻碍了技术成果的扩散和应用。1999年,广东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为5004项,列全国第8位,成交金额34.45亿元,仅为北京市技术成果成交总额的37.4%,也低于上海、江苏等省市的水平(见表16)。
  表14 1998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前十名的省市
  附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0广东科技统计数据。
  表15 1998年部分省市从事R&D活动人员及科学家工程师(人)
地区      北京 四川 山东 辽宁 江苏 陕西 上海 广东
从事R&D活动人员 86602 61807 49458 45765 43178 42530 42461 38156
科学家工程师  68430 33987 31099 29254 31721 30141 25603 27206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0年广东科技统计数据。
  表16 1999年部分省市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及成交合同金额
  附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0广东科技统计数据。
  (二)国际比较
  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情况,有必要在世界背景中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技术进步贡献比较。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50%~80%(见表17),而广东1980~1998年间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为35.63%。从经济增长三要素所占份额的比较,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表17 发达国家1980—1993年各要素贡献(贡献率)
国别GDP年均增长    资本贡献   劳动贡献   技术进步贡献
美国  2.7       0.25     0.9       1.55
            (9.3%)    (33.3%)     (57.4%)
日本  4.0       0.55     0.72       2.73
            (13.8%)    (18%)     (68.2%)
德国  2.6       0.96     -0.48       2.12
            (36.9%)   (-18.5%)     (81.5%)
法国  2.1       0.21     0.65       1.26
            (10%)     (30%)      (60%)

  资料来源:葛霖生.关于经济增长与方式的国际考察.世界经济,1997,(18)。
  表18 若干国家或地区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从事R&D活动的      每万名劳动力中
国家或地区     科学家、工程师      从事R&D活动的
(年份)        (千人)     科学家、工程师(人)
广东(1998)        106            28.09
美国(1993)        962            74.3
日本(1994)        541            81.4
德国(1993)        229            58.0
法国(1994)        149            58.8
英国(1994)        146            51.3
加拿大(1993)        75            33.3
意大利(1993)        76            52.0
澳大利亚(1995)       56            67.1
韩国(1995)        128            69.4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指标.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广东省统计局.1999广东统计局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科技人力资源比较。科技人力资源是反映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在总体劳动力中所占比例的高低。1998年广东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28.09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见表18)。表明广东科技活动不够活跃,且科技人员大多聚集于首位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地,造成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性浪费或短缺。
  科技经费投入比较。研究与开发(R&D)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1991年以来,广东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在数额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由1991年的0.20%增加到1998年的0.48%。但相对来说仍处于低水平状态。1998年广东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比我国1997年的平均水平(0.64%)还要低,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更大。除印度和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同一指标比例值均在广东的3倍以上,日本更是广东的6倍以上(见表19和表20)。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广东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表19 广东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科技活动经费  0.93 0.82 0.86 0.87 0.74 0.79 0.92 1.04
R&D经费     0.20 0.18 0.23 0.29 0.20 0.30 0.39 0.48

  资料来源:1.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统计指标.北京:国家统计出版社,2000。2.蔡齐祥,陆平.跨世纪广东科学技术.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表20 部分国家或地区R&D经费占GDP的比重(%)
国家或地区  广东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韩国 新加坡 印度
(年份)   1998 1996 1995 1996 1996 1996  1994  1995
R&D经费占
GDP的比重   0.48 2.52 2.98 2.28 2.31 2.68  1.10  0.8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指标.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01-04-20


  本文关键词: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24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f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