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广东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发布时间:2018-11-07 17:54
【摘要】:基于广东省2006-2013年2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在随机标靶框架下利用T统计量、EG指数和W统计量分别考察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制造业的集聚度仍然较高,74.2%的两位数制造业在1%的水平上显著集聚。总体而言,2006年以来,广东制造业整体由集聚转向扩散,扩散以关联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企业为主,扩散的主要方向是从珠三角核心城市到外缘和周边地市。此外,随着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空间分离已成为企业应对核心城市高要素投入成本,充分利用不同类型集聚经济的有效途径。值得重视的是这种企业职能空间分离的经济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1 prefectural c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3, using T statistics, EG index and W statistics,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and evolution trend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frame of random targ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still relatively high, and 74.2% of the double-digi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ignificantly concentrated at the level of 1%. In general, since 2006, Guangd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 whole has shifted from agglomeration to diffusion, with labor-intensive enterprises with relatively low correlation,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links of capital-intensive enterprises and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with high pollution. The main direction of diffusion is from the core cit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 the outer edge and surrounding cities. In addi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spatial sepa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department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for enterprises to deal with the high input cost of core cities and make full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What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s this kind of enterprise function space separation economy.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与经济绩效研究”(项目编号:GD13YYJ02,主持人:张浩然) 广东省打造理论粤军重大资助项目“广东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重点难点和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LYJ1302,主持人:王廷惠)
【分类号】: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2 袁海红;张华;曾洪勇;;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北京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9期

3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4 毛艳华;易中俊;;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产经评论;2012年01期

5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1998~2009年[J];世界经济;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曾光;李菲;;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3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4 康志勇;;经济全球化对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J];财贸研究;2010年01期

5 吕国庆;汤茂林;;我国沿海省市制造业集聚变动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6 丁焕峰;;珠三角城市制造业聚集与分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8期

7 龙奋杰;王宁;张艳奇;;影响中国城市增长的因素: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检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8 吴三忙;李善同;;市场一体化、产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演变——基于中国两位码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9 盖骁敏;;中国产业集聚演进和转移现象研究——基于广东东莞等地方企业的经验[J];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02期

10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娜;刘萌;姜农娟;;制造业人力资源聚集度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三忙;;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态势的实证研究:1988-2007[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李廉水;臧志彭;;制造业“新型化”三维时序国际比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7 罗晨阳;丁X;;创新活跃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明显吗——基于专利技术分类视角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部慧;梁小珍;皮理;;我国金融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路江涌;陶志刚;;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3期(总第25期)[C];2007年

10 金祥荣;陶永亮;朱希伟;;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3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4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邵挺;二元土地市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结构体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孟凡星;福建省工业集聚现状及经济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琳;中国食品工业区域分布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彭深;基于锦标赛模型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小霞;我国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11年

7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曾兰兰;广东省与江西省制造业集聚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施宝宏;上海市信息服务企业集群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阿芳;新疆的产业集聚对环境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琦;张春叶;陈鹏;;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现状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4期

2 孟晓晨;王滔;王家莹;;北京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组织特征与类型[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3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4 刘春霞;朱青;李月臣;;基于距离的北京制造业空间集聚[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5 贺灿飞;潘峰华;孙蕾;;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6 袁丰;魏也华;陈雯;金志丰;;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7 黄赜琳;王敬云;;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8 陈建军;黄洁;陈国亮;;产业集聚间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来自长三角微观数据的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3期

9 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10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波;耿帅;;跳出制造业看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J];浙江经济;2003年15期

2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3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4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5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6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7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8 李承玲,高健,程晓蕾;浅析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9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10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5 张万强;刘U,

本文编号:2317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317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c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