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基于GFI模型的工业能源强度变动因素分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7 03:18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核算了2001—2010年天津市34个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利用GFI(Generalized Fisher Index)模型将能源强度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3个因素。结果表明,从逐年各因素效应的累积值来看,产业结构对天津市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小;在各因素效应值的波动方面,能源结构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波动较小,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值波动较大。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天津市2001—2010年重工业产值的增加快于轻工业,二者的差距逐渐加大,这种态势抑制了能源强度的降低;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由于绿色生产技术的广泛使用,天津市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都呈下降趋势。因此,天津市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的重点还应该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不能忽视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34 industries in Tianjin from 2001 to 2010 was calculated. The varia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was decomposed into three factor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nerg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using GFI (Generalized Fisher Index)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in Tianjin, followed by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from the cumulative value of each factor effect year by year. On the other hand,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energy intensity, whi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fluctua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output value of Tianjin heavy industry increased faster than light industry in 2001-2010,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increased gradually, which restrained the decrease of energy intens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ue to the widespread use of gre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utput value of heavy industry and light industry in Tianjin is decreasing. Therefore, Tianjin should focus o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 green industry and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func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hould not be ignored, green energy and new energy should be developed vigorously and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popularized.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60304002)
【分类号】:F4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01期

2 李国璋;王双;;区域能源强度变动:基于GFI的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冬荣;江莹;赵靖;;上海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3 方夏青;吴添祖;欧阳仲健;;中国产业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4 张建文;刘学之;巩奎永;;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杨彦强;时慧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进展述评——1998~2011年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评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张明;;中国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Heavy Industry Share Increase Is Causing Higher Energy Consumptioni[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8 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耗量关系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10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熊华文;;基于单位GDP能耗的节能潜力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白万平;;贵州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4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贾敦新;金贤锋;邓仕虎;;基于GIS技术的控规方案预含碳排放量估算及评估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8 Hua Liao;Yi-Ming Wei;;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a Perspective from Divisia Aggregation Approach[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庞军;徐梦艺;张浚哲;闫玉楠;;中美、中欧及中日间贸易隐含碳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10 吴大磊;赵细康;王丽娟;陈梦桑;王彦斐;曾云敏;石宝雅;;广东工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机制—基于LMDI法的实证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沈续雷;气候变化对大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袁潮清;中国节能降耗途径的节能效果测算及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荣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段宗蓬;江西工业主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7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马国波;湖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敏;黑龙江宾县大顶山49.5MW风电场工程财务可行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1期

3 张宗成,周猛;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异常关系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4 齐志新;陈文颖;;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5 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6 魏平仲,谢德明;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率的计量分析及发展对策[J];江苏煤炭;1991年01期

7 高振宇;王益;;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J];统计研究;2007年03期

8 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年06期

9 陈书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中国能源;1996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2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3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5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7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8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9 邓萍萍;;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子的经验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10 袁梁;;价格因素对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3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6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7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8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10 王凤;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3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383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6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