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日本新型二次电池工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9-10-18 04:24
【摘要】:在新型二次电池产业的发展中,氢镍电池市场不断萎缩,锂离子电池市场正处于黄金时代。通过对日本和中国新型二次电池产业发展历程分析,我国主要针对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为日本占据,并从日本发展经验中提出了可供我国锂离子电动车电池发展的借鉴之处。
【图文】:

氢镍电池,单价,历年,产量


现代化工第35卷第2期1—单价/日元;2—日本氢镍电池产量/亿只;3—中国产量图1氢镍电池历年产量及单价和价格的降低,氢镍电池市场被蚕食,随着环保要求,电动车电池市场成为氢镍电池的新市常日本开始进行在电动汽车用氢镍电池研究,丰田和松下电池公司合建的松下电动汽车能源公司推出了丰田普锐斯混合电动车,并使氢镍电池得到市场化,从1997年推出,当年销售1.8万辆,2007年突破100万辆,至今已销售500万辆,并带动日本氢镍电池产量及价格提高[12-13]。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研究贮氢材料LaNi5作电极材料的可能性。进入80年代,国家科委将吸氢材料和氢镍电池的研究列入863高新技术计划,在90年代初,也开发出了氢镍电池,并由三捷公司率先推出[14],755厂1992年底通过生产定型,,其水平接近当时日本氢镍电池水平。但我国在氢镍电池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十分艰难,早期氢镍电池生产厂家使用的主要是块状泡沫镍[15],这导致电池电极生产过程的间断性,进而也决定了电池品质的一致性差,直至90年代末,在长沙力元公司连续泡沫镍投产后,这一局面才得到较大改变。我国氢镍电池产量与日本氢镍电池产量对比见图1[15-18]。我国氢镍电池在电动车上应用的研究也比较早,国家也把镍氢电池在电动车上使用列入863计划,1993年就研制氢镍纯电动车样车,但是,我国氢镍电动车没有一款形成规模化生产。1.2中日锂离子电池工业的发展历程自阿曼德(Armand)于1980年提出了摇椅电池(RCB)概念后,日本索尼和三洋公司分别于1985年和1988年开始了锂离子电池的实用化研究。索尼于1990年率先开发成功,并于1991年量产[19]。锂离子电池工作电压较高,一个锂离子电池单体的工作电压为3.7V(平均值),相当于三

锂离子电池,中日,产量,历年


电压为3.7V(平均值),相当于三个串联的镉镍或氢镍电池;比能量高,同时自放电率低;而且,它不含镉、铅、汞等有毒有害物质,被视为绿色、无污染电池。与手机电源工作电压相当,是手机的理想电源。日本凭借强大工业化实力,锂离子电池产量迅速提高,至1996年日本锂离子电池产量达1.254亿只,主要由索尼、三洋、松下等几家公司生产,在2000年以前,锂离子电池产业基本由日本独霸,其锂离子电池产量占到全球的95%以上[20]。随着中国和韩国的迅速崛起,日本垄断的局面才逐渐被打破。日本锂离子电池历年产量及价格见图2[2-11]。1—单价/日元;2—锂离子电池产量/亿只;3—中国产量图2中日锂离子电池历年产量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锂二次电池的开发研制工作,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在2000年以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基本处于摸索的阶段,进入2001年以后,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在我国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条件下,自主研发了以人力为主的自动化和人力操作相结合的生产线,相比于日本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和高劳动力成本,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大幅降低,成功地实施了低成本的竞争策略,我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开始进入快速成长的阶段,产量年均增长超过140%,2004年达到8亿只,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猛增至38%,仅次于日本,自此形成了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21-22]。我国历年锂离子电池产量与日本锂离子电池产量对比见图2[17-18,24-25]。随着手机、电脑的发展与普及,中日的锂离子电池都有快速增长,此后,我国的锂离子电池全球份额稳定在30%左右,201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量约57亿只,中日韩三国产量约占到世界产量的95%以上,其中中国25亿只,包括日韩在华企业9.5亿只,占全球43.8%[2
【作者单位】: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A530211)
【分类号】:F416.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学佑;锂离子电池及其发展前景[J];电池;1996年01期

2 夏熙;中国MH/Ni电池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电池;2002年S1期

3 赵健,杨维芝,赵佳明;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开发[J];电池工业;2000年01期

4 熊碧云;康海波;;电动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源技术;2013年05期

5 李凌云;任斌;;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现状及国内外应用情况[J];电源技术;2013年05期

6 光明;日本镍氢电池市场状况[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2期

7 唐杰英;;日本蓄电池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启示[J];日本研究;2013年04期

8 谭永东;锂离子电池市场趋势与产业格局[J];新材料产业;2004年08期

9 张聚东;;泡沫镍及镍电池市场[J];新材料产业;2007年05期

10 张丽华;夏昕昱;;近年稀土贮氢合金和小型二次电池生产状况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J];稀土信息;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自强;中国大陆电动自行车市场和法规研析[J];船电技术;2002年02期

2 伍林;张俊彦;夏学文;;泡沫镍拉伸蠕变实验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S1期

3 任学佑;锂离子电池的新进展[J];电池;1997年04期

4 任学佑;稀有金属在电池工业中的应用[J];电池;1998年02期

5 王金良;析小型二次电池市场的发展潜力[J];电池工业;1998年06期

6 张胜利,余仲宝,韩周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J];电池工业;1999年01期

7 王金良,马扣祥;化学电源科普知识(Ⅵ)[J];电池工业;2001年03期

8 杨林;中、日、韩三国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J];电池工业;2003年03期

9 高昆;胡信国;伊廷锋;;锂离子电池聚烯烃隔膜的特性及发展现状[J];电池工业;2007年02期

10 乜贞;卜令忠;郑绵平;;中国盐湖锂资源的产业化现状——以西台吉乃尔盐湖和扎布耶盐湖为例[J];地球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朴金丹;罗新耀;李秀琴;;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因素[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雪坤;尹龙卫;;介孔SnO_2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树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Mn-O体系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彭春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与Li_2FeSiO_4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薛雷刚;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能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崔妍;金属氧化物与碳共包覆LiFePO_4正极材料高倍率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刘静;磷酸铁法合成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及其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华军;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7 黄小文;电化学电容器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彭文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及电池制作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9 彭忠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中试生产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10 王红强;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歌;负极材料Li_4Ti_5O_(12)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强;Fe对Sn_xCo_y/C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伍林;开孔泡沫镍蠕变性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双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书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徐永刚;LiFePO_4/C纳米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结构及电化学行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于逢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梁风;孔状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岳竞慧;铝二次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及介孔炭/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杨觉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水热合成与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太阳能系统用铅酸蓄电池综述[J];蓄电池;2009年02期

2 胡行仁;今日世界电池市场[J];电池;1994年04期

3 ;二次锂电池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教授访谈录[J];电池;1995年01期

4 胡行仁;世纪之交的世界电池市场(上)[J];电池;1997年03期

5 万春荣;先进电池与材料化学[J];电池;2001年02期

6 余成洲,赖为华;氢镍电池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电池;2001年02期

7 赵瑞瑞;任安福;陈红雨;;中国铅酸电池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电池;2009年06期

8 杨林;赖勇;郑文祥;范尹亮;;锌锰电池产业的现状与未来[J];电池工业;2009年06期

9 王金良;;动力锂离子电池发展及技术路线探讨[J];电池工业;2010年04期

10 宋永华;阳岳希;胡泽春;;电动汽车电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二次电池的特性和应用[J];电源技术应用;2001年03期

2 张海朗,王文继;镁二次电池研究评述[J];现代化工;2002年11期

3 李有强,吴学兵,许建村;二次电池的组装与使用维护[J];石油仪器;2003年03期

4 吴锋,李丽;电动车用高功率二次电池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04年02期

5 宋世红;钱庆三;范建国;;锌银二次电池壳体材料的研究[J];电池工业;2006年03期

6 余进江;温远明;曾爱良;孔敏;;二次电池全自动性能检测系统[J];日用电器;2006年09期

7 李长东;黄国勇;周游;;佛山市南海邦普镍钴技术公司在二次电池回收、再利用与资源再生方面的进展[J];合成化学;2007年S1期

8 孙晓玮;徐盛明;李林艳;徐刚;王成彦;邱定蕃;;失效二次电池资源再生利用研究进展[J];有色金属;2008年04期

9 张国顺;王萌;刘铁根;李朝阳;许宝忠;;激光自动焊接技术在二次电池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激光;2008年11期

10 石春梅;曾小勤;常建卫;努丽燕娜;丁文江;;镁二次电池的研究现状[J];电源技术;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蔚捚;王翔;郁亚娟;王冬;;性能与环境影响相协调的二次电池产量优化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2 王恩波;王秀丽;王戈;辛明红;谢德民;张喜艳;;以杂多蓝锂为电解质的聚并苯二次电池的研制与开发[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吴锋;李丽;;电动车用高功率二次电池研究进展[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徐盛明;刘晓步;徐刚;吴芳;陈崧哲;李林艳;;二次电池及其材料循环利用的研究进展[A];2005中国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新生;顾大伟;李冀蜀;沈临江;;基于锌离子掺杂的锌-聚苯胺二次电池的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6 陈妍;郁亚娟;;典型二次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与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徐晓冰;;二次电池的计算机检测系统的研究[A];’2004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聂景涛;蒋雪军;郭敏;张梅;;一种新型铝二次电池的研究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新能源与能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王久林;;锂硫二次电池中的安全性及相关问题——我们解决的策略[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10 温兆银;朱修剑;许晓雄;黄莎华;顾中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宁;环宇:力争跨入国际二次电池产业前列[N];中国电子报;2007年

2 李丽静;河南打造二次电池产业基地[N];中国工业报;2004年

3 胡文;973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研究有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3年

4 杨秋穗;深圳二次电池产业要达400亿[N];广东科技报;2007年

5 记者 郝丽萍;深圳锂电终结日企一统天下格局[N];深圳商报;2007年

6 立冬;青海三工镁业拟建年产200万只镁基二次电池战生产线[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7 宗禾;探寻国产电池专用设备发展之路[N];中国电子报;2004年

8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其鲁;中国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N];科技日报;2003年

9 刘碧玛;打好基础做大市场[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蓝岸;造就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真真;镁二次电池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晏南富;光充电二次电池[D];南开大学;2014年

3 宋智平;锂二次电池有机电极材料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邓凌峰;锂二次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何敏;高容量锂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及储锂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潘军青;基于镍锰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碱性二次电池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梁衍亮;太阳能电化学转化与储存中若干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任丽;化学氧化法聚吡咯复合材料及其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池永庆;非水锂一氧二次电池纳米二氧化锰阴极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汪红梅;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锂二次电池和缓蚀剂方面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竞慧;铝二次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及介孔炭/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璞;二次电池新材料新体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张焱林;锂二次电池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瑞娟;锌镍二次电池新型负极活性物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林贵坤;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在铝二次电池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9年

6 刘洪成;反胶束法合成纳米新型高性能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重差分相液膜实验设备的改进[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翠丽;锂硫二次电池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柴明;醚基功能化吡唑类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张焕琦;新型环状锍阳离子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曾冬青;锌镍二次电池添加剂及负极活性物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0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550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5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