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1:50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通讯和网络产业的蓬勃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加速向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变。作为移动通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载体——半导体芯片产业正在变成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最多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进步的产业之一。作为半导体家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化合物半导体产业近年来在5G通讯、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下游新兴产业的推动下正呈现着快速崛起的态势。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而且在国家信息安全方面也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对该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价值链和SWOT方法等战略管理方法,研究该产业的发展前景、价值分布、竞争格局、产业演化。以产品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分布作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价值纵向分布,以及全球范围内空间布局研究;其次从产业周期演化的角度对产业进行动态研究;再次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产业内外部环境进行静态剖析,从而对我国该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最后在基于上述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升级的一些建议。通过介绍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现状以及价值链分析,本文认为化合物半导体是一个价值含量较高的产业。站在产业链纵向的角度看,其价值含量最高的环节是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上游外延和芯片环节;站在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的角度看,欧美国家从该产业获得价值最高。通过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演化进行动态分析,本文认为目前的全球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的快速成长期。我国该产业发展仍处于萌芽期至成长期,距离国际产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产业升级促进该产业尽快发展到快速成长期。结合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找出我国该产业发展暂时落后的原因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制约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有产业规模较小、专业人才缺乏和核心技术缺乏几个方面。针对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升级的思路和策略,本文认为该产业急需成长到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快速发展期,并且尽可能占据该产业价值链中价值含量最高的上游外延和芯片环节而非下游组装环节。可以通过企业研发、政府支持、资源整合等多个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本文主要贡献在于:运用产业战略研究中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价值链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就产业升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抓住国际半导体产业转移和下游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克服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在规模、人才和核心技术上的不足,快速实现我国该产业的转型升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6
【图文】:

原油进口,金额,半导体


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可以说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是现代文明社会最强有力的发动机,或称为信息工业的石油也毫不为过。未来的社会,芯片产业对一个国家性相当于十几年前能源对我们的重要性。由于高度的科技集成度和巨金需求,半导体产业属于高度的科技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制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晶圆制造部分,每一种机器设备,每一个零部件种高纯化学原材料都要求达到到人类科技水平的极限。对外贸易方面,半导体领域的进口金额已经超过石油成为我国第一产品。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底,中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进已高达 2601.2 亿美元,同比大幅度上涨 14.6%。同期,中国原油进口 1623.3 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芯片进口金额远超原油①。

化合物半导体,升级策略,战略管理理论,产业生命周期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再次,运用 SWOT 分析方法,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等战略管理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化合物半导体产业进行动态发展演化和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最后,本文在基于战略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升级思路和升级策略。1.2.2 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迅;;化合物半导体会议述评[J];国际学术动态;1996年03期

2 ;兰溪首个化合物半导体项目正式投产[J];半导体信息;2019年06期

3 朱邵歆;;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迎来5G机遇[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7年10期

4 ;射频/功率/光源应用需求增加 化合物半导体前途无可限量[J];半导体信息;2017年01期

5 ;中国发展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正当时[J];半导体信息;2016年04期

6 马莉雅;;化合物半导体产品发展反映市场多样化[J];半导体信息;2011年06期

7 陈裕权;;化合物半导体MMIC市场广博[J];半导体信息;2008年03期

8 李松法;;锑基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孙再吉;;化合物半导体市场将每年增长22%[J];半导体信息;2003年03期

10 金禾;迎接后硅时代涌动化合物半导体[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毅;;特种气体在LED中的应用和发展[A];LED产业及其材料技术市场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吴燕庆;;低维高性能化合物半导体器件[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3 陆大成;段树坤;;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外延及其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刘柯钊;;化合物半导体表面金属原子链的形成及生长机理[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闫涵;杨学泽;杨博文;陈鸿雁;张紫辉;;“河北工业大学—Crosslight化合物半导体联合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A];对接京津——改革开放 丰碑伟业论文集[C];2018年

6 李长荣;张维敬;杜振民;李静波;;Ⅲ-Ⅴ族半导体MOVPE生长过程热力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殷之义;顾锦模;曹令娴;滕志义;吴汶海;;P型PbSe单晶的低温电阻率[A];上海制冷学会一九八九年年会论文集[C];1989年

8 介万奇;李宇杰;;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中的晶体缺陷及其控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9 丁洪林;张秀风;张万昌;;化合物半导体探测器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10 李卫;杨曜源;丁进;刘莹沙;方珍意;;硒化锌单晶的应用及制备技术[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袁铮;河北科光化合物半导体生产项目落户沧州[N];沧州日报;2018年

2 中泰证券电子分析师 胡杨;三安光电化合物半导体进展顺利[N];证券时报;2018年

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 邸绍岩;化合物半导体技术的最新应用[N];人民邮电;2018年

4 工信部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 朱邵歆;5G能否成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突破口[N];中国电子报;2017年

5 赛迪智库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所 朱邵歆;我国发展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正当时[N];中国电子报;2016年

6 光明;全球最大国内惟一化合物半导体基地深圳投产[N];消费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海志;深圳打造全球最大化合物半导体基地[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西安微电子研究所 谢永桂;加速发展我国化合物半导体技术[N];中国电子报;2001年

9 记者 张娇娇 杭卫东;化合物半导体项目在宁签约[N];淮安日报;2013年

10 童梅;化合物半导体新技术不断涌现[N];人民邮电;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科学;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半导体的光电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韩冬;化合物半导体缺陷物理及表面激发态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俞娇仙;化合物半导体的微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气敏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薛俊俊;高In组分InGaN化合物半导体的生长与表征[D];南京大学;2014年

5 庄仲滨;硫属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调控合成、组装与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张钧君;金属氧族化合物半导体一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7 吴翟;硫属化合物半导体一维纳米结构的可控掺杂及其光电子器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钟;我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

2 余家新;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输运性质的蒙特卡罗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赵响;Cu_2ZnSnS_4四元化合物半导体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康云松;纤锌矿结构Ⅱ-Ⅵ族Zn化合物半导体晶格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彭鹏;GaAs基HBT材料的外延生长及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年

6 高德友;碲锌镉单晶体的生长及其性能测定[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27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727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f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