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新电子信息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12-20 09:42
基于深圳市2007—2017年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数据,通过全局墨兰指数、核密度分析与热点分析研究深圳市高新电子信息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化特征,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高新电子信息企业全局集聚强度进一步升高,其分布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的变化过程;企业空间集聚由"双核共振"转变为"三足鼎立"格局,并形成"高新园区型"、"老工业区型"和"龙头企业型"三种集聚模式;园区政策、产业集聚一直是深圳电子信息技企业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交通和区位等基础因素影响相对偏弱;影响因素的变化显示出产业集聚、对外交通因子的影响显著提升,知识技术因子的影响开始显现。
【文章来源】:世界地理研究. 2020年03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7、2013、2017年距城市中心不同距离圈层的企业占比
总体来看,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深圳西翼。由图2所示,南山区依旧是全市高新电子信息企业高度密集分布的区域,为全市产业集聚高地,尤其在2017年南山企业密度远高于其他区。2007年,企业高度集聚在原关内的南山和福田,关内外差异悬殊;2013年,企业向中心外围扩散,在关外出现“卫星状”企业密集分布区,形成集聚与分散共存格局;2017年在龙华形成了连片密集分布区,三大组团格局形成;2007—2017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演变过程,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格局由“双核共振”转为“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2.3 形成高新区型、老工业区型与龙头企业型产业集聚
热点分析可以有效识别深圳市高新电子信息企业集聚区的具体分布及局部变化特征(图3),2007—2017年,深圳东部保持冷点集聚,热点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原有两大集聚区的基础上扩展或收缩形成三大集聚区:高新区集聚区向外扩张,老工业区集聚区萎缩,龙头企业集聚区强势崛起。(1)在南山区形成高新区集聚区,高新企业集聚核心区。以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向外扩张,向北延伸至深圳大学城附近,西南方向为前海,作为自贸区、新区、保税区于一体的政策空间,良好的政策条件吸引了的大量高新企业的进驻,而西北方向西乡片区作为高新区的扩展腹地承接了高新区集聚区的扩张。高新区集聚区企业占比在2013年下降,2017年与2007年持平,但单位企业密度峰值高达227,均值为32均远高于前两个阶段(表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海互联网新创企业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J]. 段吕晗,杜德斌,黄筱彧.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3)
[2]过犹不及: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多重作用机制分析[J]. 刘子諝,周江华,李纪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01)
[3]基于社区尺度的互联网企业空间格局与演化——以扬州市区为例[J]. 王丹,方斌,陈正富. 经济地理. 2018(06)
[4]上海大都市区物联网产业集聚与空间演化[J]. 林娟,张欣炜,汪明峰. 人文地理. 2017(03)
[5]宁波市软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区位选择[J]. 谢敏,赵红岩,朱娜娜,赵袁军. 经济地理. 2017(04)
[6]城市内部研发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模式——以北京、上海为例[J]. 杨凡,杜德斌,段德忠,林晓. 地理科学. 2017(04)
[7]“刚性·弹性·韧性”——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的空间规划演进与思考[J]. 张惠璇,刘青,李贵才.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3)
[8]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J]. 王承云,秦健,杨随. 地理学报. 2013(08)
[9]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卢明华,李丽. 地理研究. 2012(10)
[10]上海大都市区软件产业空间集聚与郊区化[J]. 毕秀晶,汪明峰,李健,宁越敏. 地理学报. 2011(12)
本文编号:2927644
【文章来源】:世界地理研究. 2020年03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7、2013、2017年距城市中心不同距离圈层的企业占比
总体来看,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深圳西翼。由图2所示,南山区依旧是全市高新电子信息企业高度密集分布的区域,为全市产业集聚高地,尤其在2017年南山企业密度远高于其他区。2007年,企业高度集聚在原关内的南山和福田,关内外差异悬殊;2013年,企业向中心外围扩散,在关外出现“卫星状”企业密集分布区,形成集聚与分散共存格局;2017年在龙华形成了连片密集分布区,三大组团格局形成;2007—2017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演变过程,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格局由“双核共振”转为“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2.3 形成高新区型、老工业区型与龙头企业型产业集聚
热点分析可以有效识别深圳市高新电子信息企业集聚区的具体分布及局部变化特征(图3),2007—2017年,深圳东部保持冷点集聚,热点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原有两大集聚区的基础上扩展或收缩形成三大集聚区:高新区集聚区向外扩张,老工业区集聚区萎缩,龙头企业集聚区强势崛起。(1)在南山区形成高新区集聚区,高新企业集聚核心区。以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向外扩张,向北延伸至深圳大学城附近,西南方向为前海,作为自贸区、新区、保税区于一体的政策空间,良好的政策条件吸引了的大量高新企业的进驻,而西北方向西乡片区作为高新区的扩展腹地承接了高新区集聚区的扩张。高新区集聚区企业占比在2013年下降,2017年与2007年持平,但单位企业密度峰值高达227,均值为32均远高于前两个阶段(表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海互联网新创企业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J]. 段吕晗,杜德斌,黄筱彧.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3)
[2]过犹不及: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多重作用机制分析[J]. 刘子諝,周江华,李纪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01)
[3]基于社区尺度的互联网企业空间格局与演化——以扬州市区为例[J]. 王丹,方斌,陈正富. 经济地理. 2018(06)
[4]上海大都市区物联网产业集聚与空间演化[J]. 林娟,张欣炜,汪明峰. 人文地理. 2017(03)
[5]宁波市软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区位选择[J]. 谢敏,赵红岩,朱娜娜,赵袁军. 经济地理. 2017(04)
[6]城市内部研发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模式——以北京、上海为例[J]. 杨凡,杜德斌,段德忠,林晓. 地理科学. 2017(04)
[7]“刚性·弹性·韧性”——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的空间规划演进与思考[J]. 张惠璇,刘青,李贵才.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3)
[8]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J]. 王承云,秦健,杨随. 地理学报. 2013(08)
[9]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卢明华,李丽. 地理研究. 2012(10)
[10]上海大都市区软件产业空间集聚与郊区化[J]. 毕秀晶,汪明峰,李健,宁越敏. 地理学报. 2011(12)
本文编号:2927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92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