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产业协同集聚的区域技术创新效应研究——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18 23:11
  以2003—2016年我国30个省级数据为样本,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并引入ESDA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时间层面上,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总体较低,2013年后逐渐上升。东部变化平稳,中西部呈反方向变化。空间层面上,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东—中—西梯度递减,各省市技术创新空间集聚趋势明显,具有"核心—外围"地理分布特征。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4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产业协同集聚的区域技术创新效应研究——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


各省市地区创新能力在邻近矩阵下的Moran"s I指数和Z(I)折线图

散点图,省市,技术创新能力,散点图


图1 各省市地区创新能力在邻近矩阵下的Moran"s I指数和Z(I)折线图图2所展示的是我国2016年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LISA散点图。可以看出,我国30个省市中80%的省市位于HH和LL象限,说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其中位于HH象限的省市都属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我国创新能力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位于LL象限的省市来自中西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可见我国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与经济发展一致的分布趋势。总之,全局Moran’s I指数和LISA散点图都显示出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本文后续研究中,将纳入空间因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战略


2.协同集聚水平全域差异分析图3所展现出来的是我国2003—2016年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平均值的时间变化趋势。就区域而言,东部地区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远高于全国水平,且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变化状态,年均变化幅度较小,这主要归功于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比较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中部地区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以较小的幅度逐年下降。但在2006年,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达到局部小高峰,可能是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推进中部经济发展的结果。西部地区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最低,且中西部地区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在时间变化上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因为在2000年开始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2006年开始的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中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竞争。


本文编号:3089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3089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