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及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评价
发布时间:2021-05-06 06:18
作为典型的河口城市,上海市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上海市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耗持续增长,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挑战.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基于对19852005年上海能源消费及19952006年终端能源消费的CO2估算分析,选取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总量、工业能源消费量以及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分析与上海局地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等相关气候指标的相关系数,构建能源消费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模型.结果表明,上海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以来,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长,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长要显著高于加速发展阶段;19952006年上海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持续递增,年平均增长率为6%,CO2排放终端能源结构变化系数逐年增加,终端能源的CO2排放趋向多元化结构,各产业部门的CO2排放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工业主导性排放结构逐渐向多产业部门排放格局的转化,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建筑业增长幅度较高;能源消费...
【文章来源】: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54(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数据来源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1.2研究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变化
2.1.1能源消费总量变化
2.1.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2.2上海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分析
2.2.1 1995~2006年CO2排放总量变化
2.2.2 1995~2006年CO2排放结构变化
(1)不同能源类型的CO2排放结构变化
(2)不同产业部门的CO2排放结构变化
2.3上海市能源消费过程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
2.3.1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相关指标和局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2能源消费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J]. 舒娱琴. 生态学报. 2012(16)
[2]区域碳排放量的计算——以广东省为例[J]. 翟石艳,王铮,马晓哲,黄蕊,刘昌新,朱永彬.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6)
[3]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4]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 资源科学. 2010(04)
[5]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J]. 刘春兰,陈操操,陈群,朱世龙,王海华,李铮. 资源科学. 2010(02)
[6]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 资源科学. 2010(02)
[7]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 环境科学研究. 2009(08)
[8]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9]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 张雷. 地理学报. 2003(04)
[10]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J]. 王绍武,龚道溢. 地理研究. 2001(02)
博士论文
[1]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能源战略研究[D]. 刘卫星.上海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71407
【文章来源】: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54(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数据来源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1.2研究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变化
2.1.1能源消费总量变化
2.1.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2.2上海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分析
2.2.1 1995~2006年CO2排放总量变化
2.2.2 1995~2006年CO2排放结构变化
(1)不同能源类型的CO2排放结构变化
(2)不同产业部门的CO2排放结构变化
2.3上海市能源消费过程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
2.3.1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相关指标和局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2能源消费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J]. 舒娱琴. 生态学报. 2012(16)
[2]区域碳排放量的计算——以广东省为例[J]. 翟石艳,王铮,马晓哲,黄蕊,刘昌新,朱永彬.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6)
[3]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4]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 资源科学. 2010(04)
[5]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J]. 刘春兰,陈操操,陈群,朱世龙,王海华,李铮. 资源科学. 2010(02)
[6]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 资源科学. 2010(02)
[7]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 环境科学研究. 2009(08)
[8]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9]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 张雷. 地理学报. 2003(04)
[10]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J]. 王绍武,龚道溢. 地理研究. 2001(02)
博士论文
[1]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能源战略研究[D]. 刘卫星.上海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71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317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