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矿冶科技集团国际化战略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1-12-24 03:53
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国防安全同样具有较高的战略意义。科学、高效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是矿冶研究机构的核心任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后,科技型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由于科技型矿冶企业规模小,业务模式单一,国际化经验不足,制约了科技型矿冶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本文选取北京矿冶科技集团为研究对象,回顾了矿冶集团国际化发展历程和现状,并以国际化战略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科技型矿冶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内外条件、优势劣势、组织构架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矿冶集团具有雄厚的综合研发能力,在金属矿产资源技术开发方面具有成熟经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但在国际化水平、业务模式、资产规模、国际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矿冶集团应以国际化战略定位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对自有产业的支撑与驱动作用,保持集团在国家和行业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矿冶集团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企业概况
2.2 组织架构
2.3 经营策略
2.4 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2.4.1 发展历程
2.4.2 发展现状
第3章 矿冶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3.1 全球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3.2 中资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分布
3.3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环境
3.3.4 技术环境
3.4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3.4.1 竞争威胁
3.4.2 进入威胁
3.4.3 主要供应商分析
3.4.4 主要购买者分析
3.4.5 替代品分析
3.5 核心能力分析(VRIO模型)
3.5.1 价值性
3.5.2 稀缺性
3.5.3 难以复制性
3.5.4 组织
3.6 国际化经营SWOT分析
第4章 矿冶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构建与实施
4.1 战略制定原则
4.1.1 可行性原则
4.1.2 技术导向原则
4.1.3 集中管控原则
4.2 战略模式的选择
4.3 目标市场的选择
4.3.1 目标市场的初步筛选
4.3.2 确定目标市场
4.4 目标市场的进入方式
4.5 矿冶集团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4.5.1 构建适应国际化战略的组织架构
4.5.2 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5.3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
4.5.4 提高企业资本运作能力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549771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矿冶集团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企业概况
2.2 组织架构
2.3 经营策略
2.4 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2.4.1 发展历程
2.4.2 发展现状
第3章 矿冶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3.1 全球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3.2 中资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分布
3.3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环境
3.3.4 技术环境
3.4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3.4.1 竞争威胁
3.4.2 进入威胁
3.4.3 主要供应商分析
3.4.4 主要购买者分析
3.4.5 替代品分析
3.5 核心能力分析(VRIO模型)
3.5.1 价值性
3.5.2 稀缺性
3.5.3 难以复制性
3.5.4 组织
3.6 国际化经营SWOT分析
第4章 矿冶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构建与实施
4.1 战略制定原则
4.1.1 可行性原则
4.1.2 技术导向原则
4.1.3 集中管控原则
4.2 战略模式的选择
4.3 目标市场的选择
4.3.1 目标市场的初步筛选
4.3.2 确定目标市场
4.4 目标市场的进入方式
4.5 矿冶集团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4.5.1 构建适应国际化战略的组织架构
4.5.2 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5.3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
4.5.4 提高企业资本运作能力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549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354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