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铜资源可供性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17:24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铜资源可供性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铜是具有耗竭性的大宗矿产资源之一,其金属特性决定了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和生产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铜的需求量会保持高位。2015年中国静态铜储量仅为3000万吨1,同年中国精炼铜消费量高达1100多万吨,资源禀赋的保障程度较低,中国铜矿探明储量少、品位低和综合利用率低等因素决定了中国铜资源的紧迫供应形势以及对外依存度会继续走高,中国铜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2015年中国精炼铜的消费量为1100万吨,自产铜仅为32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0%2,中国铜资源的供给主要依靠精炼铜进口。另外,中国铜资源的供给结构中偏重矿山铜,2015年矿山铜的供给量占到当年精炼铜消费量的66%左右,由于铜矿开采、冶炼、加工的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生产企业环保意识的淡薄,导致铜资源的浪费和损耗较大,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可见,中国铜资源的供给方式和供给结构安全比例问题亟待优化和解决。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出发,从闭环产业链的视角,分析中国铜资源“可持续供给”下的可供性结构和比例优化问题,意在发掘符合中国国情的铜资源可供性安全结构比例及其优化趋势。中国已有的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大多是基于矿产资源的静态储量、矿石品位、矿床类型、勘探前景、海外购买与投资等资源量和贸易补偿量的可供性理论与实证分析,重点是研究自然资源禀赋下铜资源的可供性问题,过多关注资源本身禀赋和承载力,这种研究视角对短期铜资源的供需缺口保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从长期来看,如何将资源禀赋视角延伸到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利用,综合考虑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问题,用系统观将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关联,通过深度挖掘“城市矿产”中的再生铜资源潜力,优化铜资源供给结构的可供性研究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以中国铜需求历史回顾和未来需求科学预测为切入点,分析和预判中国铜资源的需求规律和未来需求变化趋势,进而从矿山产铜、贸易铜、再生铜等三个方面比例变化趋势来研究铜资源保障性结构比例和优化的方向,并通过可供性系统的结构比例优化来实现中国铜资源未来需求的可持续性的供给结构优化目标。本文以定性分析和定量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铜资源需求、供给结构以及再生铜的利用潜力(社会存量)开展系统研究,主要认知如下:(1)运用情景分析法、最小二乘法和IPAT方程预测了中国未来铜资源的需求量,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铜资源需求增速开始减缓,预计2021年达到需求峰值1500万吨。供需缺口解决仍主要依靠进口,但是再生铜的量和占比将持续增加,以循环经济带动再生铜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2)2013年中国铜资源供给结构比例为矿山铜40%(其中自产13%、进口27%),进口精炼铜占27%,再生铜的占比为33%(其中自产17%、进口16%)。预计2021年中国自产矿山铜产量只有200万吨-250万吨,对铜资源峰值需求的保障能力仍很弱,进口铜(铜矿石、精炼铜和再生铜)和自产再生铜仍为解决缺口问题的主要手段。而贸易途径存在诸如运输路径不稳定、地缘政治、贸易垄断等诸多不可控因素,一旦贸易受阻,中国的铜资源供给将受到严重影响,将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3)中国自产再生铜在供给结构中的比例过低,难于降低铜资源对外依存度,远低于美国(65%)、德国(74%)自产再生铜的比例。本文运用动态物质流分析(SFA)方法、Weibull分布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LCA),并结合Minitab软件计算出1990年-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报废量和铜资源的社会存量分别为1500万吨和6500万吨,再生铜资源的未来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包括:客观评价再生铜利用潜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预测再生铜规模化回收的时间点,通过产业优化和调整为再生铜规模化利用做好产业准备;以绿色矿业为依托,加强西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增加铜矿的探明储量;加强供应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引导下开展资源外交,培育跨国矿业公司;以循环经济为依托加强再生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下铜二次资源的二重特性,促进铜二次资源高效的全物质流循环利用,来保障中国铜资源的供给安全。
【关键词】:铜资源 供给结构 再生铜 回收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20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5
- 1.2.1 国外研究概况13
- 1.2.2 国内研究概况13-15
- 1.2.3 述评15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18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技术路线16-18
- 1.4 研究方法18-19
- 1.4.1 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18
- 1.4.2 物质流分析(SFA)方法的基本概念18-19
- 1.5 研究创新点19-20
- 1.5.1 研究视角创新19
- 1.5.2 研究内容创新19
- 1.5.3 研究方法创新19-20
- 第2章 相关基础概念与理论20-23
- 2.1 基础概念20-21
- 2.1.1 矿产资源需求的基本概念20
- 2.1.2 矿产资源供给和可供性概念20-21
- 2.2 理论基础21-23
- 2.2.1 矿产资源耗竭理论21
- 2.2.2 要素禀赋理论21-22
- 2.2.3 比较优势理论22
- 2.2.4 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22-23
- 第3章 中国铜消费规律及其需求预测23-36
- 3.1 发达国家(地区)铜资源需求规律23-26
- 3.1.1 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与人均GDP的“S”曲线规律理论23-24
- 3.1.2 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的倒“U”型规律24-25
- 3.1.3 矿产资源需求的波次递进规律理论25-26
- 3.2 中国铜消费的历史变化26-30
- 3.2.1 中国铜资源供需变化26-28
- 3.2.2 中国铜资源消费历史变化规律28-30
- 3.3 中国铜资源需求预测30-36
- 3.3.1 工业化国家铜资源需求变化规律及中国铜资源需求分析30-31
- 3.3.2 中国铜资源需求预测31-35
- 3.3.3 中国未来铜需求预判35-36
- 第4章 中国铜资源供给现状及可供性结构分析36-56
- 4.1 供给结构36
- 4.2 供给现状分析36-48
- 4.2.1 矿山铜供给分析36-40
- 4.2.2 贸易铜供给分析40-45
- 4.2.3 再生铜供给45-48
- 4.3 中国铜资源供给结构分析48-50
- 4.4 中国再生铜潜力分析50-56
- 4.4.1 节能减排效果分析50
- 4.4.2 国内废杂铜蓄积量测算50-56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56-59
- 结论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陈其慎;柳群义;邢佳韵;陆挺;;中国海外矿产资源供应安全评价与形势分析[J];资源科学;2015年05期
2 李裕伟;;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的原理与方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年02期
3 张浩;;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力分析研究[J];中国矿业;2013年12期
4 温宗国;季晓立;;中国铜资源代谢趋势及减量化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5 朱春燕;;物质流分析简介[J];中国统计;2013年04期
6 汪民;;以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2期
7 郭小刚;;再生铜产业技术浅谈[J];科技风;2012年08期
8 陈其慎;王高尚;王安建;;铜、铝需求“S”形规律的三个转变点剖析[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9 王安建;;世界资源格局与展望[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10 杨春;;广西矿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10年09期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铜资源可供性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42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