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学把握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和方向,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从变量和样本两个维度对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我们的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客观现实,并提出相关建议。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指数体系 因子分析 对应分析
【基金】: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142400410322)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2014139)
【分类号】:F427
【正文快照】: 一、研究背景新型工业化既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工业发展的实际过程,只有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克服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实现河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对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早期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四个方面来测度工业化进程。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6期
2 游达明;陈国藩;;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3 孙智君;周滢;;中三角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3年02期
4 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5 赵国鸿,郭睿;新型工业化的量度指标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1期
6 耿修林;;近年来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测评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nalysis on Behaviour Differentiation and Motiv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11期
2 周本立,吴劲松;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安徽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阶段及“十五”面临的主要任务[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毛广雄;;淮安市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及推进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4 姜天龙;;工业化进程中农户行为分化与动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5 许跃辉;石丽娟;;“十二五”时期安徽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及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郭范顺;;铁岭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5期
7 胡新艳;陈文艺;;改革开放中广东工业化进程与发展特点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22期
8 周长富;张为付;王菁;;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及其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9 吴旭晓;;河南“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10 李志俊;郭剑雄;雷小兰;;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中国农业发展——基于1995-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胜;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陈栋;自主创新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谢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刘梅英;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体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牛似虎;收入分配、市场规模与工业化[D];辽宁大学;2011年
6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曾靖;我国工业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高宏华;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胡放之;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水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石胜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陈娜;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申丽娟;现代化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供给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雷蕾;广州大都市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趋势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张燕霞;兰州市城关区都市型工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慧颖;基于产业互动视角的中部六省工业相对效率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罗世雄;广东省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9 吴静;区域“两化融合”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证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冯志刚;新疆新型工业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秉建;程久苗;罗世俊;吕军;;安徽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6期
3 李世英;李亚;;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的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5期
4 肖金成;汪阳红;;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造和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白洁;;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6 吕政;关于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1期
7 张金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兼论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4期
8 简新华,向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9 金碚,胥和平,谢晓霞;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J];管理世界;1997年04期
10 陈森良,汤健,吴琛琛;新型工业化统计指标体系设计[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的工业化处于哪个阶段[J];经贸导刊;2002年01期
2 雍红月,李松林;谈工业化概念及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J];内蒙古统计;2002年02期
3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2年01期
4 张鹏,李宗强;对陕西所处工业化阶段问题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3年11期
5 侃坦;全面、准确理解工业化[J];企业活力;2003年11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辽宁经济;2003年04期
7 王行伟;谈城镇化对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意义[J];理论界;2003年03期
8 葛金田,王昊;创新——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出路[J];科学与管理;2003年06期
9 郑文,邹德文;我们距离新型工业化有多远[J];政策;2003年04期
10 何晓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对策[J];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伞锋;中国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路途漫长[N];上海证券报;2005年
2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3 史永铭;新型工业化解析[N];中国信息报;2003年
4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阳 见习记者 李文解;方向新:力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最大互动[N];湖南经济报;2006年
6 厦门大学教授 胡培兆;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N];扬州日报;2007年
7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8 伞锋;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影响工业化方向[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倪涛 李凉 孙健 吴刚 车斌;非洲工业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阶段[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郜筱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广;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龚维;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及区域比较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3 李睿;工业贷款对重庆工业化发展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崔美丽;山东省工业化时空差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5 白慧;三峡库区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6 陈新梅;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7 资义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8 汪长柳;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9 万文娟;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胡秀玉;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空间态势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7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46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