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陕西省能源供给与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8 22:19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能源供给与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资源经济 能源供给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 协调度分析 陕西省


【摘要】: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战略基地和大西北生态脆弱区,陕西省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能力关乎国家能源和生态安全,探究陕西省能源供给与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3E)的协调性及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能源供给为切入点对陕西省3E现状进行定性分析,推断能源供给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选取25个指标构建3E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之间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能源供给、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间具有较高的协调性;(2)陕西省能源供给、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关系波动大;(3)能源供给、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度对能源供给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关键词】资源经济 能源供给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 协调度分析 陕西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1547)
【分类号】:F426.2;X24
【正文快照】: 0引言协调度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研究系统协调性的主要目的在于监测相互矛盾或相互制约子系统的兼容性,以保证整体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1]。从研究尺度来看,中国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经历了“全国—区域—省域”的发展过程,逐步体现出具体问题具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卫东;姜巍;;中国煤炭资源供应格局演变及流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2 陈长杰,马晓微,魏一鸣,傅小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03期

3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4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5 焦兵;卢琦;;西部地区能源开发、环境质量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6期

6 袁晓玲;班斓;杨万平;;陕西省CO_2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7 刘晓琼;刘彦随;李同f;于正松;;高强度能源开发区气候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8 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9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10 洪开荣;浣晓旭;孙倩;;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秀琴;;安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胡雯瑾;陈宏民;;能源与农业价格传递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3 常玉苗;张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肖冬荣;江莹;赵靖;;上海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5 马丽;张前进;;宁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6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7 姚丽芬;刘爱英;龙如银;李庆辰;;河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及能源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8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9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10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丽琨;张力菠;;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的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原油进口量互动关系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驰;顾成友;;重庆市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9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尹继东;刘耀彬;魏博通;;“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宏观经济运行评价[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朝晖;RIS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双喜;甘肃省能源消费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梁根琴;中国能源消费对工业品出厂价冲击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娑;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贺庆棠;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赵涛;李fE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蔡国田;张雷;;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6 何云玲;张一平;杨小波;;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7 成升魁;徐增让;沈镭;;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8 葛全胜;王绍武;方修琦;;气候变化研究中若干不确定性的认识问题[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9 陈泮勤;程邦波;王芳;曲建升;;全球气候变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辨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10 曹文炳;万力;曾亦键;胡伏生;陈劲松;;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然;上海能源预测模型及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周睿智;我国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叔鹰;西北大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王晓春,李杰,张相敏;植树造林,改善我区生态环境[J];天中学刊;2000年02期

3 蔡平;陕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初探[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4 尚绪成,薛铁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0年02期

5 ;开创怀柔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J];中国投资;2000年09期

6 综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标[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1期

7 马忠臣 ,李克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J];河南林业;2000年02期

8 赵学富 ,卫发兴 ,刘辉;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林业;2000年03期

9 翁友恒;;福建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0年01期

10 张晓;;切莫变西部大开发为生态环境大破坏[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宏;;陕西省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杨先梁;;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应先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何淑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心群;;对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阎宏;何发理;;西北地区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玉明;;秦皇岛车站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许德芝;;搞好生态环境促进贵州经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黄淑芳;曾从盛;;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文著;曲衍华;崔文科;;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继中 杨富伟 唐宪;西峡县强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金融时报;2005年

2 北京林业大学 王礼先教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与区域配置问题[N];科技日报;2002年

3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正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孙友;政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5 农民日报副总编 李文学;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N];农民日报;2001年

6 张宝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人民日报;2001年

7 刘万富 本报记者 夏光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N];四川日报;2000年

8 ;生态环境不容再破坏[N];陕西科技报;2001年

9 丹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西藏日报;2000年

10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常委 唐天林;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杰;论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畅;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贺宗凯;绵竹沿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肖雁;基于生态认证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龚欣欣;保定城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建宁;我国西部12省市生态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娜;长春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韩艳丽;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剑;科学技术与广西百色生态环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7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697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9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