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苏州制造业与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23:13

  本文关键词:苏州制造业与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之间 中心与外围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摘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愈加被瞩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也愈发被重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链分工深化的角度,结合中心地理论,研究等级较高的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外围城市制造业间的相互关系,以期通过产业间的关联反映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重要联系。选择长江三角洲为研究范围,具体研究对象则落脚在中心城市上海市、次级中心城市南京市以及典型的外围城市苏州市。首先,通过分析经统数据,定性描述分析上海市、南京市和苏州市的产业发展情况,再利用VAR模型分别验证上海、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苏州制造业之间的长期稳定发展关系。其次,借助Romer的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分别建立上海、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苏州制造业间的联立方程组,实证分析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及程度。结果显示:苏州制造业与上海、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均呈现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模式,但互动效应不均衡,表现为单向突出,苏州制造业对上海、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上海、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苏州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也不尽相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之间 中心与外围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7;F71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9-10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内容与方法10-15
  • 1.2.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与范畴10-12
  • 1.2.2 研究内容12-13
  • 1.2.3 研究方法13-14
  • 1.2.4 技术路线图14-15
  • 1.3 可能的研究创新之处15
  • 1.4 研究的不足之处15-16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6-26
  • 2.1 理论基础16-19
  • 2.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论:互动论16-18
  • 2.1.2 中心地理论18-19
  • 2.2 文献综述19-24
  • 2.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贡献研究19-20
  • 2.2.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关系研究20-22
  • 2.2.3 中心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及与外围城市的互动研究22-23
  • 2.2.4 文献述评23-24
  • 2.3 理论模型24-26
  • 3 苏州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26-37
  • 3.1 苏州市的产业发展情况26-29
  • 3.1.1 产业增加值分析27-28
  • 3.1.2 就业情况分析28-29
  • 3.2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29-34
  • 3.2.1 产值分析30-32
  • 3.2.2 就业人口分析32-34
  • 3.3 苏州制造业与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稳定关系的检验34-37
  • 3.3.1 上海市生产服务业与苏州市制造业的VAR模型34-35
  • 3.3.2 南京市生产服务业与苏州市制造业的VAR模型35-37
  • 4 互动关系的实证计量模型及分析37-47
  • 4.1 实证模型的确定和指标的选择37-38
  • 4.2 实证结果分析38-47
  • 4.2.1 整体互动分析38-41
  • 4.2.2 细分行业互动分析41-47
  • 5 结论与启示47-53
  • 5.1 结论47-48
  • 5.1.1 产业层面间的关系47
  • 5.1.2 城市间关系47-48
  • 5.2 启示与政策建议48-53
  • 5.2.1 启示48
  • 5.2.2 政策建议48-53
  • 参考文献53-58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3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5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6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8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杨屏;文化创意对制造业影响的机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 张丽娜;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撤离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李慧燕;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地位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7 刘相锋;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8 李森;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9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3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王雪青;基于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分布的竞争力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6 李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绩效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刘明朝;山东省制造业结构演进及效益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赵媛;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郭腾飞;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马长沙;广东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43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743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3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