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供需关系的新型分时电价及定价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反映供需关系的新型分时电价及定价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力供需平衡指数 新型分时电价 定价机制 区域电网 灵敏度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业。在新一轮电改中,提出要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形成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电价要及时并合理反映用电成本、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保护支出。但是电力体制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中国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摸索前进。我国的能源供需呈现区域化差别特征,东部地区供需总体偏紧,西部地区相对宽松。随着大量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应用,用户由传统单一消费者转变为电力的产消合一者。发电侧和负荷侧所具有的柔性和多样性特点,产生了因区域和时间而变化的电力供需关系,这就需要差异化的能够反映供需关系的电价政策出台,以省域或网域电网为单位,为供需双方提供不同的选择,以适应不同电力供需市场,促进供需互动,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因此,本文围绕电力供需关系定量表示和反映供需关系的新型分时电价做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并给出了能够客观反映区域电网供需关系的表达方法,即电力供需平衡指数。针对区域电网电力供需状况问题选取相关指标,对电力供需关系进行定量描述,供需平衡指数越大,供需越紧张,供需平衡指数越小,供需越宽松。供需平衡指数能够表示出当前时刻电力供需状况,也为制定反映供需关系的电价制度打下了基础,它具有科学性、动态性、灵敏性、直观实用性。2、建立了反映供需关系的新型分时电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引入电价对供需平衡指数的灵敏度概念并对其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电力供需平衡指数的新型分时电价模型;以最小化最大负荷和最大化最小负荷为目标,建立基于用户响应的新型分时电价优化模型。利用某地区电网典型日数据,对基于供需平衡指数的新型分时电价及实行新型分时电价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比实行新型分时电价前后各项指标,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阐述了新型分时电价定价机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电价机制改革要实行小步快走,并且要在试点基础上推行;电价要能够反映电力供需关系;要给用户提供不同的电力产品选择权。给出了新型分时电价定价机制实施过程设计。此外,分析了发电侧上网电价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反映供需关系的发电侧上网电价形成思路。
【关键词】:电力供需平衡指数 新型分时电价 定价机制 区域电网 灵敏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2.1 供需互动概念11
- 1.2.2 供需互动实现形式11-12
- 1.2.3 我国供需资源分析及供需关系研究12-14
- 1.2.4 国内外销售电价制度14-16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6-17
- 第2章 电力市场下电价基本理论17-22
- 2.1 电力市场的相关问题17-18
- 2.1.1 电力市场的定义17
- 2.1.2 电力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17
- 2.1.3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17-18
- 2.2 电力市场下电价相关问题18-19
- 2.2.1 电力市场下电价制定基本原则18
- 2.2.2 电力市场下电价应具有的功能18-19
- 2.3 销售电价形成机制19-20
- 2.3.1 管制定价形成机制19-20
- 2.3.2 市场定价形成机制20
- 2.4 分时电价20-21
- 2.4.1 分时电价概述20
- 2.4.2 分时电价存在问题20-21
- 2.5 本章小结21-22
- 第3章 电力供需平衡关系定量表示模型22-28
- 3.1 引言22
- 3.2 供需平衡指标选取及计算22-25
- 3.2.1 供给资源指标选取及计算23-24
- 3.2.2 需方资源指标选取及计算24-25
- 3.3 电力供需平衡指数模型25-27
- 3.3.1 电力供需平衡指数模型的构建25-26
- 3.3.2 电力供需平衡指数的实现方法26
- 3.3.3 电力供需平衡指数特点26-27
- 3.4 本章小结27-28
- 第4章 基于电力供需平衡指数的新型分时电价28-41
- 4.1 引言28
- 4.2 基于电力供需平衡指数的新型分时电价28-30
- 4.2.1 电价对电力供需平衡指数灵敏度分析28-29
- 4.2.2 新型分时电价模型建立29-30
- 4.3 基于用户响应的新型分时电价优化30-33
- 4.3.1 基本假设30-31
- 4.3.2 基本参量说明31
- 4.3.3 优化目标31-32
- 4.3.4 约束条件32-33
- 4.3.5 用户响应33
- 4.4 算例分析33-37
- 4.4.1 原始数据及数据处理33-35
- 4.4.2 仿真结果分析比较35-37
- 4.5 新型分时电价定价机制37-38
- 4.5.1 新型分时电价定价机制原则37
- 4.5.2 新型分时电价定价机制实施过程设计37-38
- 4.6 考虑供需关系的发电侧上网电价研究38-40
- 4.6.1 我国发电上网电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8-39
- 4.6.2 考虑供需关系的发电侧上网电价形成思路39-40
- 4.7 本章小结40-4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1-43
- 参考文献43-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娟,谭忠富,李晓军;分时电价下供电公司盈亏风险分析模型[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5年01期
2 宁红;;合肥推广分时电价的经验[J];华东电力;2006年01期
3 金武,王浣尘,陈芸;分时电价设计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年06期
4 唐文升,仇新宇;江苏省试行分时电价概况[J];华东电力;2000年07期
5 卢振信;上海率先试行居民分时电价[J];大众用电;2000年06期
6 吴运生,胡雪冰;实行分时电价的理性思考[J];大众用电;2000年12期
7 周伟;执行居民用户分时电价,您准备好了吗?[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年02期
8 ;我国应加快推动分时电价[J];大众用电;2004年04期
9 刘观起,张建,刘瀚;基于用户对电价反应曲线的分时电价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严,谭忠富,张艳红;探析我国分时电价设计的相关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汪训昌;;对现行分时电价政策的三点思考——从发展蓄冷空调角度评现行分时电价政策[A];新世纪中国蓄冷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陆畅;李海星;王俊良;;分时电价对夏季负荷的削峰分析[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汪超;赵洋;宫赤霄;刘忠宝;;冰箱新式蓄冷方案的可行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汪训昌;;浅谈蓄冷空调在尖峰用电时段的冷负荷转移系数——在分割式三段制分时电价下一个值得商确的认识与政策问题[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大纬 邵生余;行家细说“分时电价”[N];新华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贾运华;分时电价试点方案未确定[N];华夏时报;2006年
3 刘星灿;湖北商家苦脸面对分时电价[N];中国电力报;2004年
4 彭敏;分时电价9月1日起试行[N];海南日报;2004年
5 齐泽萍;省城分时电价“一个巴掌拍不响”[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6 罗昌平;分时电价欲享“双赢”尚待时日[N];中国商报;2003年
7 记者 林光华 通讯员 赖榕生;福建省试行分时电价[N];中国电力报;2005年
8 孙玉春;安徽4月1日起推行分时电价[N];工人日报;2004年
9 邹平;湖北实施“新版”分时电价[N];中国电力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邵捷 张耀平;分时电价,改变你的用电习惯[N];中国电力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丹;计及配电网损耗的分时电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范文飞;光伏发电接入电网后的分时电价优化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辰;电力客户分时电价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罗秋云;分时电价政策下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建模和优化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年
5 林琳;电力大用户分时电价制定方法[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王彦;反映供需关系的新型分时电价及定价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7 李翔;基于用户响应的分时电价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8 吴水军;云南电力系统分时电价及煤电联动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刘志刚;分时电价在乌兰察布地区高载能用户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10 李俊;基于博弈论的需求侧分时电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45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74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