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7个工业行业视角的经验分析
本文关键词:出口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7个工业行业视角的经验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出口 能源效率 DEA-SBM模型 贸易结构
【摘要】:本文基于DEA-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碳排放约束下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然后分别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综合多种因素实证考察了出口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在2003年前后有明显的波动,随后尽管呈现出缓慢上升的态势,但总体平均水平依然较低,约为0.379;针对工业行业整体的实证分析表明,出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即出口增加会降低能源效率;针对37个工业行业进行分类估计的结果也表明,出口增加会降低能源效率,结论具有很好的稳健性;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制品业仅以3.36%、2.18%、1.85%的出口占比消耗了14.17%、13.97%、9.75%的行业能源。因此,高能耗产业产品的出口是降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出口 能源效率 DEA-SBM模型 贸易结构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11) 20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KYRC201407)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资助
【分类号】:F752.62;F4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暂不需要承担减排任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已经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且要作为约束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丽;胡军峰;史雪飞;;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对中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2 李未无;;对外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3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6期
3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4 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1年04期
5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6 刘霞辉;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7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8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9 綦建红;陈小亮;;进出口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1年01期
10 师博;沈坤荣;;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3 李放;;国际贸易结构、人力资本与技术扩散关系的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5 周燕;蔡宏波;;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1996-2007[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谢丹;;“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钟惠波;许培源;;中国经济TFP增长的影响因素——基于BACE方法的综合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10 王卓理;宋帮英;;基于DEA的煤炭效率测算及随机性趋同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霞辉;;转型路径与经济增长[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余典范;;自主研发、技术溢出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Panel data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8 孙玮;成力为;王九云;;高技术产业内外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基于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视角的三阶段DEA-windows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郭庆宾;许泱;;国外R&D溢出的动态效果: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8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葛小寒;进口贸易R&D溢出中人力资本的角色[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召军;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徐键辉;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朱莹;东道国创新能力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鞠鲁霞;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贸易战略调整[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严思佳;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伟杰;外生供给冲击、内生货币政策选择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年06期
2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3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4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5 徐盈之;管建伟;;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6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7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8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9 陈媛媛;王海宁;;FDI对省际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J];当代财经;2010年07期
10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荣融;[N];学习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琦;中国省域能源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枫伟;;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及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2 冯明;吴开;;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0年01期
3 高大伟;周德群;;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价格月刊;2010年01期
4 李峻;张晟;邓仕杰;;能源效率研究综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胡俊;;2001~2008年间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6期
6 刘战伟;;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其收敛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孙超;姚远;;辽宁产业结构与电力能源效率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27期
8 孙超;姚远;;辽宁产业结构与电力能源效率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28期
9 程玉鸿;张玮琪;;我国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差异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10 徐光瑞;;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及提升对策[J];现代商业;2013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中国物理能源效率[A];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C];2005年
2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吴舒;;能源效率标准的市场准入发展趋势分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庞淑娟;邵燕敏;汪寿阳;;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汪叶俊;彭荔红;;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节能减碳分析——以福建省为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茉邋周晓倩;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清洁能源[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罗伯特·艾尔斯 本杰明·瓦尔;提升能源效率就是为经济引擎加油[N];中国商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田子超;加拿大:以建筑信息模型提升能源效率[N];中国建设报;2012年
4 彭源长;市场将刻画能源效率和结构崭新面貌[N];中国电力报;2013年
5 孔凡伦;“链条效应”提高能源效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亚历山德罗·克莱里奇 龚坚 编译;提高能效——重振经济的理性选择[N];中国能源报;2009年
7 张平;能源效率政策推动新型工业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8 ;欧盟计划2020年前将能源效率提高20%[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管静;高盛:中国能源效率提高神速[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中国WTO/TBT-SPS中心供稿;美国拟制定消费品能源效率计划和修订能源效率执行法规[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乔妮;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与趋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浩贤;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能源效率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孙恒;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演变规律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何丹;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6 高婷;中国地方能源效率的差异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朱明举;工业行业能源外部替代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建民;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杨晓舟;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22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92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