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中国产业能耗的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

发布时间:2017-10-05 13:10

  本文关键词:中国产业能耗的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类型划分 能源强度 隐含能源 产业链分工


【摘要】:选取能源指标刻画中国区域能耗特征,揭示产业能耗的区域差异,并将30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都市消费型、重型出口型、轻型出口型、能源基地型、中等能耗型和低能耗型6种能源利用类型。通过评估2007年各类型区域之间的隐含能源转移量,明确区域在隐含能源流中的位置,揭示产业能耗的区域联系。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与地域分工理论,分析中国产业能耗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现象的形成机制,可归因于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链分工,以及由此产生的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贸易,其中,区域参与产业链分工格局与区域间隐含能源流动格局基本匹配。最后为不同类型区域提出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区域类型划分 能源强度 隐含能源 产业链分工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250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3BH2X0048)资助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能源消费量不断提升。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20.3%[1],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但GDP只占全世界的10%,能源效率亟待提高。2011年9月,中国政府为各地区2011~2015年制定了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2],成为考核地方政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媛,梁中,袁林旺,管卫华;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2 齐玉春,董云社;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3 刘卫东;张国钦;宋周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4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5 姜磊;季民河;;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压力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6 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7 刘卫东;刘红光;范晓梅;陈杰;唐志鹏;;地区间贸易流量的产业—空间模型构建与应用[J];地理学报;2012年02期

8 刘红光;刘卫东;范晓梅;;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9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10 李方一;刘卫东;唐志鹏;;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研究[J];地理学报;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煌伟;黄民生;张如;;基于NEP福建省能源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2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3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王卓理;宋帮英;;基于DEA的煤炭效率测算及随机性趋同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5 姜磊;季民河;;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J];财经科学;2011年04期

6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7 傅春;巫锡金;;中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与案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8 邹沛思;贺灿飞;;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9 张纪录;;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基于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7期

10 王丹枫;;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史贤华;徐明辉;;中国中部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陈莉;李帅;方修琦;陈坤;;吉林省城镇住宅采暖耗能影响因素分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查冬兰;周鹏;;中国地区工业能源动态效率比较分析——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方法[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周全;葛察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能效、污染强度排放数据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10 郑志国;;低碳经济:一个非科学概念[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秦湘灵;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郅西娟;低碳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8 侯步蟾;基于环境学习曲线的我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张照青;基于目标规划的河北省能源消费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李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与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宏舟;改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J];节能与环保;2002年11期

2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3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4 刘长生;郭小东;简玉峰;;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5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6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7 杨振山;蔡建明;;空间统计学进展及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8 杨桂山;;全球海平面上升机制和趋势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1993年03期

9 赵媛,梁中,袁林旺,管卫华;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10 年福华,姚士谋,陈振光;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滨;李为人;;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3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4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6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8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9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10 邓萍萍;;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子的经验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3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4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6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2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5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凤;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6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976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