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对区内六国吸引FDI效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06:37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对区内六国吸引FDI效应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东盟自贸区 流入效应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不仅对贸易,同时也对投资产生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成立时间较长,发展程度较成熟,适合进行对外资的影响研究。本文旨在利用中国和东盟五国的双边国别数据,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于自贸区内国家,特别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建设。接着引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创新点和文章后续部分的安排。第二章梳理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的文献综述,包括关税同盟理论到一体化投资理论的发展,以及学者们对一体化投资理论所进行的实证检验。第三章主要是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和东盟国家吸引FDI的现状,以及解读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对于吸引外资采取的优惠政策。第四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通过借鉴古诺模型的三国拓展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回归分析,利用1996至2013年的中国和东盟五国的国别面板数据,区内国家吸引世界范围的FDI、区内国家吸引区内范围的FDI、以及中国吸引区内国家的FDI这三个层次作回归,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各国吸引FDI的影响。被解释变量是吸引FDI的流量,层次划分主要体现在该变量上。解释变量包括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成本、进口水平、一国对区内其他国家的市场开放程度等变量,还加入了衡量时间和国别效应的虚拟控制变量。使用的回归数据来自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等。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三个主要结论。第一国对区内其他国家的市场开放程度会影响一国对区内的FDI吸引。相比其他层次,开放程度变量在区内层次上的效果更为显著,说明区内壁垒的降低更多地是吸引区内国家的相互投资。第二,一国的生产总值越高,劳动力成本越低,越能够促使一国吸收FDI。无论是前两层次的绝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力成本,或是第三层次的相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成本,均可以得出本结论。说明高国内生产总值和低的劳动成本对于各国吸引FDI有着正向显著的影响。第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和东盟五国吸引外资的状况。文章时间跨度包含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签订,以及2010自贸区建成等时间虚拟变量,回归显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相对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道国往后若干年的引资效应产生了更为严重的负向影响。为使中国—东盟自贸区能够更好地发挥吸引外资的作用,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通过稳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调节FDI和进口的相互关系,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及完善投资环境和加强配套措施等方式,将会使开放的市场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东盟自贸区 流入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52.7;F832.6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引言9-1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本文的创新点10-11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11-12
  • 第2章 文献综述12-17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12
  •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理论的形成12-17
  • 第3章 中国和东盟国家吸收FDI的现状分析17-23
  • 3.1 各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概述17-18
  • 3.2 区内各国当前引资现状和政策18-21
  • 3.3 一体化对区内投资的影响21-23
  • 第4章 CAFTA建立对东盟五国及中国吸收FDI的分析23-35
  • 4.1 模型构建24-25
  • 4.2 数据来源25-28
  • 4.3 时间跨度28
  • 4.4 模型分析28-31
  • 4.5 变量系数解释31-35
  • 第5章 结论和启示35-40
  • 5.1 主要结论35-36
  • 5.2 几点启示36-38
  • 5.3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38-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6


本文编号:1023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023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a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