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中国高储蓄率的测度与动态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5:29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储蓄率的测度与动态影响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储蓄率 测度 金融加速器


【摘要】:首先分析了中国储蓄率偏高的含义并对偏高的程度进行了测度,指出偏高程度不断上升是中国高储蓄率动态的主要特征事实。随后,建立一个扩展的缓冲存货模型,分析了存在信贷约束时,随机冲击对储蓄率的动态影响机制,指出该机制中存在着"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为居民在面临随机冲击时通过增加储蓄会获得流动性溢价,而且流动性溢价与随机冲击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该效应会放大储蓄率的波动。最后应用该模型对1978年至2013年中国储蓄率动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该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也能够较好模拟其短期的周期性波动。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高储蓄率 测度 金融加速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量化宽松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动态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13CJL030)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可持续性与最优对策组合研究》(2012EJL001)
【分类号】:F832.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创造了国际上经济长期高增长的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就是储蓄率不断上升而消费率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储蓄率基本上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36%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佳峰;刘尧成;;中国居民储蓄行为不确定性与外汇储备——在Ramsay模型下对中国经济失衡的微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10期

2 李永友;;失衡的增长结构与财政制度安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3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4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5 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6 吕冰洋;;财政扩张与供需失衡:孰为因? 孰为果?[J];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7 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01期

8 郭新强;汪伟;杨坤;;刚性储蓄、货币政策与中国居民消费动态[J];金融研究;2013年02期

9 方丽婷;钱争鸣;;社会保障支出与中国居民储蓄——基于非参数可加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昕;徐家源;;我国钢铁行业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基于资本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李鲁欣;李玉江;;基于SPSS对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8期

3 辛振国;;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4 张旭;陈敏;;探析金融结构变迁背景下的区域金融安全网框架设计[J];商业研究;2007年06期

5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6 张艾莲;张艾莉;;吉林省商业银行信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检验[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易培强;;论民生为本的经济发展方式[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5期

8 包旭;;我国金融市场化与资本回报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9 张锋;;后增量改革时代我国资本产出比的变化分析[J];创新;2011年03期

10 李骥;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新变化[J];财经科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6 崔玉平;;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价值[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7 余典范;;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8 殷醒民;;30年中国工业生产力“数量革命”的经验解释[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9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郁方;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谢沛善;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燕;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晁倩;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帅富成;长株潭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琳;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研究分析及政策建议[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吴双;金融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磊;陕西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楼蔚;金融集聚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胜男;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升国内技术水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海梅;中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2 李实;赵人伟;;收入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吗?[J];理论参考;2006年10期

3 谢平;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J];财贸经济;2000年10期

4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5 苗启虎;钟根元;;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陈学彬,杨凌,方松;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萍;顾弦;;储备困境与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3期

8 余永定;;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9 庄子银,邹薇;公共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10 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斌;;论我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J];西南金融;2006年06期

2 刘煜辉;;让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J];银行家;2006年12期

3 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4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5 李昭;;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6 陈晖;;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7 廖料;;中国的储蓄率真的很高吗?[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8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9 ;中国高储蓄率之惑[J];国际融资;2010年07期

10 周晓东;;中国如何实现适度储蓄率[J];企业研究;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1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031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2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