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利率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实际利率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居民储蓄率 实际利率 消费信贷增长率 作用效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但同时带来如投资率过高、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储蓄率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要素价格的扭曲,尤其是利率管制。因此在我国实际利率较低的局势下研究其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2000—201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估计方法研究实际利率对城镇居民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在控制宏观经济变量(收入、收入增长率)、预防性储蓄变量(房价增长率、养老保险)和人口结构变量(少儿老年负担系数、家庭规模)、消费信贷变量等因素后,发现实际利率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显著负相关,影响系数为-0.2045。通过实际利率作用效果的分析得出,2000—2013年期间,实际利率平均每年对储蓄率的反向影响程度为0.29%,平均的反向影响比率为1.14%,结果表明实际利率过低能够导致储蓄率上涨但不是其上涨的主要原因。本文首次引入了消费信贷增长率,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显著降低居民储蓄率又有助于增强实际利率对储蓄率的负向调节。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为现状分析,首先,对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率两个概念分别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发现我国居民储蓄率相比于其他国家过高:第三部分为实际利率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分析,首先,通过实际利率对储蓄传导机制的分析,指出实际利率对储蓄具有正向传导机制,但该传导机制在我国不成立,其次,从高经济增长、居民的消费习惯、“目标储蓄群体”的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差距等五个方面找出了我国低实际利率下居民储蓄率高涨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以及运用GMM估计法,对我国实际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考虑实际利率之外,还分别从宏观经济环境、预防性储蓄和人口结构、消费信贷增长率四个维度检验了实际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永久收入、收入增长率、家庭规模等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少儿负担系数、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的增长率、消费信贷增长率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暂时收入、房价增长率、老年负担系数对居民储蓄率不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对实际利率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实际利率能够导致储蓄率上涨但不是其上涨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提高实际利率和增强实际利率对储蓄率的调节作用两个角度提出了调节我国居民储蓄的政策建议,第一,继续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二,降低通胀以提高实际利率:第三,改变居民消费习惯,提倡信贷消费;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防范性储蓄。
【关键词】:居民储蓄率 实际利率 消费信贷增长率 作用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22;F822.0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9-11
- 1.2.1 国外文献综述9-10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0-11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1-13
- 1.4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13-14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我国居民储蓄现状14-22
- 2.1 相关概念界定14-17
- 2.1.1 实际利率的界定14-15
- 2.1.2 居民储蓄的界定15-17
- 2.2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分析17-22
- 3 实际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分析22-29
- 3.1 实际利率对储蓄的传导机制22-23
- 3.2 低实际利率下居民储蓄率高涨的原因分析23-29
- 3.2.1 高经济增长23-24
- 3.2.2 居民的消费习惯24-25
- 3.2.3 “目标储蓄群体”的形成25-27
- 3.2.4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27
- 3.2.5 收入差距引起过度储蓄27-29
- 4 实际利率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实证分析29-44
- 4.1 变量的选取29-34
- 4.1.1 居民储蓄率29-30
- 4.1.2 实际利率30
- 4.1.3 宏观经济环境变量30
- 4.1.4 预防性储蓄变量30-31
- 4.1.5 人口结构变量31-32
- 4.1.6 消费信贷增长率32-34
- 4.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34-37
- 4.3 回归分析37-41
- 4.4 实际利率作用效果分析41-42
- 4.5 小结42-44
- 5 政策建议44-49
- 5.1 继续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44
- 5.2 降低通胀以提高实际利率44-46
- 5.2.1 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是稳定物价的基础45
- 5.2.2 创新流通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45-46
- 5.3 转变居民消费习惯,倡导信贷消费46-47
- 5.3.1 促进消费信贷产品多元化发展46
- 5.3.2 政府积极营造有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46-47
- 5.3.3 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及信贷法律体系使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47
- 5.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防范性储蓄47-49
- 5.4.1 加大对养老保险等的财政投入47
- 5.4.2 加大社会安全网的保护47-49
- 参考文献49-52
- 后记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克书;关于我国适当居民储蓄率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3 梁万泉;;降低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制度性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9年11期
4 李澄路;王东辉;;对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6期
5 谢勇;;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01期
6 杨长汉;;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的金融原因分析[J];中国外资;2012年02期
7 ;我国居民储蓄率高居世界第二[J];山西财税;1999年08期
8 贾德奎,施红俊;收入分配差距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一个基于金融市场缺陷的理论解释[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9 贾德奎,施红俊;收入分配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理论解释[J];商业研究;2004年17期
10 陈婉婷;;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长期影响及对策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小苑;中国居民储蓄率有点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2 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 刘植荣;居民储蓄率与社保水平紧密相关[N];新金融观察;2014年
3 禹刚;周小川:不希望居民储蓄率继续提升[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4 舒圣祥;新“三座大山”让百姓不敢消费[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吴学安;如何让老百姓敢于花钱[N];国际商报;2006年
6 金铎;增加公共支出可有效解决经济失衡[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浩子 编辑 杨刚;美国居民储蓄率与我们没关系吗?[N];上海证券报;2009年
8 盛翔;中国老百姓为何“不乐意消费”?[N];经理日报;2005年
9 鹏华动力增长基金经理 林宇坤;资源品的涨升逻辑[N];中国证券报;2009年
10 朱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调整[N];中国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凯凯;居民储蓄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任行伟;中国居民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3 顾薪宜;中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4 武荣;中国居民储蓄率变化与金融深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董涛涛;四川省人口转变的居民储蓄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玉春;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7 芦东;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D];复旦大学;2009年
8 林蕾蕾;浙江省人口结构与居民储蓄率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9 曾探;人口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D];暨南大学;2014年
10 许清;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978-2012[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19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11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