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5 21:18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

杜国强  

【摘要】:2012年以来,以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着力于借助互联网形式逐渐渗透与发力于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以及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向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发起了强势的挑战。 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将针对性地分析与探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三大类的经营业务的影响。本文首先有条理性地界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同时详细阐述与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与显著特征。在相关概念与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对比了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优势,还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主要三个层面的经营业务受到其趋势性影响,并探究分析了这两者在不同经营业务上的竞争形势,以及在此状况下传统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的策略建议。因此,在上文的论述中,本文得到了以下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业务模式主要通过从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利息收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状况。其中,由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余额宝类等产品对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所产生影响的影响相对较大。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但绝不是洪水猛兽。 与互联网金融相比较,商业银行主要在通道类业务和投资理财类业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对于不同的业务类型,商业银行需要扬长避短,并且在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中寻找机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逐渐开放以及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面对的市场环境将越加复杂,其面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它的出现更多地是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一种补充和引发一种“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与创新。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冲击,商业银行首先应该转变经营理念,,尤其是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以及应对态度应迅速调整、转变;其次应调整经营战略,重新制定战略规划、调整战略定位以及是否需要战略联盟;最后,应以“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拓展业务渠道、创新业务流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9;F83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贝为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年01期

2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年05期

3 于润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J];管理观察;2013年25期

4 费晨曦;窦郁宏;;互联网金融的典范:ING Direct[J];银行家;2013年08期

5 王念;王海军;赵立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基础与模式之辨——基于中国的实践[J];南方金融;2014年04期

6 邹传伟;张翔;;标会套利和系统性标会违约——对温州市春风镇标会会案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年09期

7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年04期

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年12期

9 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10 郑良芳;;商业银行奋起迎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雅;晏钢;;我国发展P2P网络信贷问题探究[J];北方经济;2011年14期

2 齐华宁;现阶段发展我国银行电子支付的几点思考[J];商业研究;2001年01期

3 潘艳红;;我国网上银行监管问题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4 王莹;张宽海;童牧;;电子支付市场的创新策略与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杜少剑,刘涛;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杨彪;李冀申;;第三方支付的宏观经济风险及宏观审慎监管[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7 张榕晖;;浅谈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S1期

8 杨婷婷;;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操作风险法律控制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年02期

9 张姝;;略论网络银行业务风险及其立法对策[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8年07期

10 高琦;;网上银行支付风险分析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赖惠宇;;浅谈网络银行的安全保障措施[A];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2 钟勇;;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启示[A];2014全国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博士后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焦爱军;马卿;李同英;杨智伟;白晓辉;刘俊强;;内生式绿色金融网络信息服务与中小企业转型[A];2014全国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博士后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何诚颖;卢宗辉;陶鹂春;周茹;杨林涛;覃荔荔;;机构间市场建设与监管研究[A];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5 胡国华;强莹;张强;周丽;陈汉聪;王韡璐;;券商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及其前景研究[A];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6 张军;章宏韬;张娥;宫模恒;;中国证券公司网络金融可行性路径与运营模式研究[A];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7 姜韬;;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8 邹新月;罗亚南;高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分析一[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超;信息产业核算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叶朱演;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度变迁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4 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雷;网络金融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6 任志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与商业银行制度和业务创新[D];天津大学;2003年

7 文永明;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D];中南大学;2004年

8 蔡则祥;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9 欧阳勇;网络时代银行中介功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王远均;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晓飞;金融产品的可专利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吕敏敏;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焦峻伟;关于我国电子银行法律制度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曹辉;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肖向华;中国网络银行的风险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赵佳佳;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华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烟台大学;2011年

8 王立秋;银行信贷系统异构数据查询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唐永启;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庞静媛;知识管理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润沾;;银行支付业务的战略重要性:基于第三方支付发展的视角[J];南方金融;2010年01期

2 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年11期

3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年05期

4 肖本华;;美国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3年01期

5 贾丽平;;比特币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12期

6 董政光;;第三方支付对银行卡交易影响的现实分析[J];河北金融;2010年04期

7 孟飞;;金融排斥及其治理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8 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9 谢平;邹传伟;;CDS的功能不可替代[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1期

10 黄雅娟;杨国明;;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东北财经大学 郑重;[N];金融时报;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宗豪;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六大革命[J];开放导报;2000年08期

2 周民;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年12期

3 方军;互联网所面临的危险[J];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16期

4 方兴东;企业下一步的商务模式[J];江苏纺织;2000年10期

5 ;谁妨碍我们致富?——互联网赢利3问[J];互联网周刊;2000年33期

6 禹刚;浮现中的互联网服务业——2000年中国主流互联网企业发展趋势透视[J];互联网周刊;2000年50期

7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六大隐患[J];市场观察;2000年05期

8 周文,吴新国;中国互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周文,吴新国;中国互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焦华;我国互联网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J];贵州商专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林青;;互联网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闫彦;;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先祥;;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综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邸菁;贺博;汤刚;;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A];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30)论文集[C];2012年

5 郑宏剑;;我国无线互联网发展策略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汪旭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科普新模式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许泽聘;郑会颂;;一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演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郗杰英;;深入研究“网络一代”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王红梅;;移动互联网现状与趋势浅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张思宁;;第二十一讲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分析[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人民邮电;2000年

2 ;[N];人民邮电;2004年

3 ;[N];人民邮电;2004年

4 洪黎明;[N];人民邮电;2005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任克琴;[N];通信信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林琳;[N];通信信息报;2005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黄新彦;[N];通信信息报;2005年

8 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所 续俊旗;[N];通信信息报;2005年

9 张聪;[N];中国经营报;2005年

10 季卫东;[N];中华新闻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茂红;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王婷;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梁美妍;话语民主与微观权力:虚拟公民社会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王延青;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杨庆丰;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林翔;互联网时代媒体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董正浩;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偏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9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章丰;面向新型互联网架构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受;中国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李刚;互联网产业风险投资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李蕾;中国互联网吸引风险投资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曾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合作竞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5 范丽娜;中国手机市场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探讨[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6 吴蔚;我国互联网信息政策的发展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安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盈利及利益协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张路菡;消费者选择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刘滨;基于中韩比较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梁国辉;中小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23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