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西财经大学》 2011年
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赖娟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系统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将世界经济拖入衰退的泥坑,迄今为止,世界经济未见真正复苏的迹象。面对破坏力越来越强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潜在状态—金融系统性风险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及学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改革与开放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金融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关注我国当前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状况,了解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建立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监控与防范体系,对于防范我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以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为研究对象,深入地分析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现状和传染性特征;创新地运用金融系统性风险同步性指标构建了中国金融压力指数,该指数能连续而有效地测度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程度;本文还在总结历史的金融系统性危机防范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总体思路和防范措施,并以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变量为解释变量,构建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共八章: 第一部分是概述,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书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系统地梳理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相关历史文献;简要地阐述了本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主要界定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概念;阐述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生成与传染的机制;分析了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理念。 第二部分是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现状,包括第三章。主要描述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和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现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快速提高,尤其是2006年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这使我国受国际冲击传染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大量入境,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通道增加,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防火墙效果将减弱。但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及区域经济阶梯化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弹性增强;此外,在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与开放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在不断改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逐渐形成,我国金融监管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将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弹性。即,我国经济金融部门对冲击的化解能力提高,一般性冲击在实体经济、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可能性降低。 第三部分是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研究,包括第四章。首先根据我国金融体系的制度特点,建立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性特征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运用VAR和VEC计量分析方法,运用我国金融相关数据,实证地检验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性特征。 第四部分是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包括第五章。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同步指标,构建了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并运用我国2002—2009年的月度数据,对样本期内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程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的结果表明:中国在2008年4-12月处在金融系统性风险较大时期,且2008年10月是2002年以来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达到最大的时期。该结果能较好的拟合2002-2009年中国金融的现实状况。 第五部分是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研究,包括第六、七、八章。第六章分别介绍了近三十年来各转型经济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和防范未来金融危机方面的经验教训,并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给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带来的启示。第七章系统地提出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思路与具体措施。第八章运用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变量,构建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分业经营体制下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分析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下,可以发现,分业经营的法律体系下,国际金融机构是金融系统性风险在国内各部门和国际间传染的主要媒介,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应该严格这些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精心选择了一组既能及时获得有效数据又能较为准确测度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指标,构建了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用以实时监测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3)以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同步变量构成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滞后的宏观经济变量、货币信贷变量、资产价格变量和相关经济大国的宏观经济变量为解释变量,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金融系统性风险最佳预测方程,从而构建起了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的合理、实用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1;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明江;我国金融风险测度方法与控制模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张强;张瑞怀;;证券风险转嫁为银行风险的形成路径与防范策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3 李焰;许宇科;;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对我国企业内源、外源融资结构及盈利能力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12期
4 骆振心;;金融开放、股权分置改革与股票市场联动——基于上证指数与世界主要股指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8年04期
5 蒋海;苏立维;;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估算与实证分析:1998-2007[J];当代财经;2009年10期
6 王中昭;;汇率对产业内贸易的传导和冲击效应——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汤凌霄;;金融安全观及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张元萍,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0期
9 李麟;索彦峰;;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6期
10 易宪容;;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硕平;我国金融风险的系统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董满章;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焦继军;金融全球化的风险与中国金融控制[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章和杰;何彦清;;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基于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4 林荣茂,苗华兵;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预警系统构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陆岷峰;葛虎;;后危机时期金融中心的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方先明,唐德善;基于严格贴近度的信用风险警限的确定[J];商业研究;2004年20期
7 朴明根;王春红;邹立明;;我国金融监管的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8 李超;;国际金融危机动态演进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9 张飞相;匡霞;;市场租税与市场效率:理论前沿与最新发展[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10 彭晖;王云涛;;零售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东;;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分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晔;赖章福;杨娇;;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再讨论——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风险转移与互动[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3 唐东波;刘江会;;实际有效汇率、财政赤字与中国经济增长[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胡朝霞;;中国股市涨跌停机制的绩效研究[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郭锐;陈希敏;;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机制问题研究——基于VAR模型的检验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董长瑞;梁纪尧;;未来十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预警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学视域中的金融全球化[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栗永星;吴润衡;;基于ARMA模型的人民币汇率的预测与研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10 兰凤云;张军;;公允价值:金融危机的“元凶”、“帮凶”还是“替罪羊”?——兼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雁;金融时间序列模式挖掘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国庆;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汪洋;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石静雅;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与监管体系研究:国际经验比较及在中国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6 徐挺;资本市场波动与宏观调控[D];南开大学;2010年
7 温博慧;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系统性风险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近;反向抵押贷款风险定价模型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阁;中国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陈旭光;中国股指期货市场监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东芳;离散模型下的美式期权定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生明;论我国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完善[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郭婧;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的联动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尹澄坤;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仁杰;次贷危机背景下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法律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程铭;不良贷款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金建东;股市风险度及关联性研究---以泸深300与恒生行业综指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万志刚;引入VaR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自强;海洋经济监测预警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邓乐;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明江;我国金融风险测度方法与控制模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索彦峰;于波;;转型期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刘立峰;日、韩金融危机及其融资制度缺陷[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09期
4 蒋海,齐洁;制度变迁中金融风险转嫁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0年02期
5 张纯威;影系统"中金融资产虚幻价值的破灭——金融危机的系统经济学解释[J];财经研究;2003年02期
6 赵进文;高辉;禇云皓;;人民币参考篮子货币的测定与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1期
7 董彦岭;张继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共生因子实证分析——国别比较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9年01期
8 张强,王忠生;我国分业监管协调合作的制度安排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6期
9 于为群;治理中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制度选择[J];财贸经济;2000年06期
10 高洪星,杨大勇;经济转型期不良贷款与政策性贷款研究[J];财贸经济;200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硕平;我国金融风险的系统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张志杰;金融体系稳健性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陈松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4 董满章;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股指期货投资攻略》《繁荣的背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测度与管理》[J];西南金融;2007年06期
2 ;金融书屋[J];金融博览;2007年05期
3 中国人民银行大庆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产业风险、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国家风险及其管理:大庆个案分析[J];金融研究;2001年11期
4 赖娟;吕江林;;基于金融压力指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0年19期
5 赵迪;;用理性和智慧面对危机——读《繁荣的背后》随笔[J];股市动态分析;2008年05期
6 温博慧;柳欣;;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与传导机制——基于资产价格波动的研究评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吕江林;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谭洪涛;靳秋峰;;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内在机理初探[J];商品与质量;2011年S9期
9 李宝伟;;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下的危机与对策[J];亚太经济;2008年04期
10 ;新书推荐[J];卓越理财;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慧;林锦国;李为相;萨日娜;;股票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杰;;计划和市场的双层次结合[A];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C];1990年
3 温铁军;董筱丹;王位山;;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宏观影响[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陈玉海;;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CPI冲击响应分析[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5 谢亚;;中国股票价格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关系[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薛鹤翔;;中国的产出持续性——基于刚性价格和刚性工资模型的动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燕武;;不同筹资方式下的政府支出冲击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伟;;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述评[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焦方义;;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宏观调控策略[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10 赵忠秀;;汇率波动对外贸价格的传递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蔚祺;[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记者 仝春建;[N];中国保险报;2010年
3 全国政协委员 刘京生;[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胡乃武 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 龙向东 博士;[N];金融时报;2003年
5 徐以升;[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强兴华;[N];金融时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季晓莉;[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刘骏民 范小云;[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9 常 新;[N];证券日报;2004年
10 记者 李体锋 通讯员 任建春 于江;[N];金融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温博慧;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系统性风险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项云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华强;我国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杜长江;系统性风险的来源、预警机制与监管策略[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永清;我国证券市场泡沫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力锋;西藏农牧区现代金融业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风云;经济政策作用机制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性的动态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海燕;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性波动的动态模型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苏治;跨期条件下β系数时变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清;论美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监管[D];吉林大学;2010年
2 翁悦;金融系统性风险与银行监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超;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姝妍;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5 倪官良;利率期限结构预测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信息价值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宋海静;我国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名桃;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玥;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静;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生成机制及其测度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汪漾;商业银行零售贷款项目压力测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23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