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预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预警研究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文章通过构建系统性风险的预警模型,提前对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行预判、防范。首先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作主成分分析,确立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指标。然后以此为被解释变量,以房地产相关指标、利率和汇率等指标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构建系统性风险的预警模型。最后运用预警模型分析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并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证券期货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238) 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QD12093;BSQD12164)
【分类号】:F832.3
【正文快照】: 0引言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使学者关注的焦点重新回到了系统性风险,而2013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和销售增速的下滑、制造业普遍的产能过剩使市场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为了避免经济危机,政府应该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测,及时采取行动,以防止情况进一步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麦强盛;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飞;;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立法完善[J];法学;2013年10期
2 邓晶;曹诗男;潘焕学;秦涛;;基于银行间市场网络的系统性风险传染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3年04期
3 王璐;童中文;;风险相关性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J];金融论坛;2014年11期
4 刘晓星;方琳;;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稳定:影响机制及其实证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5 李静婷;何平;孟繁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基于对国外指标的比较和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3期
6 李守伟;何建敏;孙婧超;谭音邑;;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1期
7 张蕊;贺晓宇;;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测度方法文献综述[J];华北金融;2013年11期
8 袁庆禄;;基于双边随机边界模型的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11期
9 杨柳勇;周强;;资本要求、“多而不倒”救助与系统性风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05期
10 钱水土;王莉莉;;我国银行间双边风险传染效应研究——基于出口需求波动冲击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哲;我国问题银行的处置、防范与财务安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罗玉冰;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于蓓;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4 房红;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隋慧;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6 张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微观结构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7 蔡利;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方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高国华;基于系统性风险的银行资本监管及其宏观经济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郭春风;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季伟杰;银行业顺周期性问题以及逆周期监管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昊;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2 胡腾宇;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D];暨南大学;2012年
3 管培丽;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魏薇;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及其防控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郭栋;基于动态Logit模型的中国系统性金融危机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郑水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7 张晓;宏观审慎监管下系统重要性银行间的关联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8 白洁;面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9 董慧;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康宁;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思考[D];河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宏宇,张荔;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演化、实践变迁及前景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01期
2 白宏宇,张荔;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演化、实践变迁及前景展望(续)[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02期
3 李麟;索彦峰;;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6期
4 余永定;;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03期
5 廖岷;;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06期
6 王璇,李毅;金融监管理论演化进程及其趋势[J];华南金融研究;2001年06期
7 毛捷;金雪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银行贷款定价——一个基于信贷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模型[J];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8 董满章;美国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做法及启示[J];经济问题;2005年05期
9 陈晔,曲连刚;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经济纵横;1998年03期
10 张维;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南开大学;2001年
2 汤凌霄;跨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董满章;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翁悦;金融系统性风险与银行监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谭盛中;基于矩阵法的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樊小峰;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预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4 路婷;基于风险传染角度下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川;;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05期
2 朱小川;;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澳大利亚金融审慎监管启示[J];西南金融;2010年05期
3 郭田勇;;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年24期
4 封光裕;;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平衡[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1期
5 尹继志;刘秀兰;;关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J];上海金融;2011年02期
6 赵光毅;;解析宏观审慎监管[J];金融博览;2011年03期
7 丁灿;许立成;;宏观审慎监管:定义、工具与实践[J];南方金融;2011年01期
8 王志华;;国际社会宏观审慎监管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1年02期
9 刘锋;;国际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1年04期
10 张俊芳;;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少军;杨丽;;我国金融业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经验与发展建议[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李爱君;;现代金融本质特征与金融宏观审慎监管[A];金融法学家(第三辑)[C];2011年
3 王刚;姚博元;;宏观审慎监管治理机制研究——基于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实践的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王波;刘水林;;金融监管的“一机两翼”论——一个整体主义视角[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韩雪萌;寻找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N];金融时报;2010年
2 李刚;宏观审慎监管助推金融整体稳健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3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李朝锋 夏雨;巴克莱丑闻与宏观审慎监管[N];法制日报;2012年
4 记者 周萃;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 高层政策论坛在京举行[N];金融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张泰欣;金融创新须与审慎监管相结合[N];中国证券报;2008年
6 记者 韩雪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步入前台[N];金融时报;2010年
7 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王松奇;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与金融稳定的着眼点[N];金融时报;2010年
8 记者 李静瑕;“中国版巴Ⅲ”逐渐落地 宏观审慎监管仍需多部门协作[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9 曲双石 李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审慎监管—金融危机后的大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10 记者 周诚 卯晓华;实施审慎监管 推动金融创新[N];甘肃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远;中国证券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方意;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王晨姝;我国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4 麦强盛;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王作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6 刘泽云;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与政府财政角色安排[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7 李青川;巴塞尔协议Ⅲ与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8 聂召;风险预警、信贷危机与宏观审慎管理策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钦波;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陈亮;后危机时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胡腾宇;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D];暨南大学;2012年
4 蒋幽琴;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5 诸霄;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6 白洁;面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7 朱晓蒙;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8 唐晓;中国银行业审慎监管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陈斌;金融创新环境中的银行审慎监管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潘昊;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7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24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