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理论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1 17:25

  本文关键词: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理论模型研究 出处:《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风险处置 金融机构 模型分析 优化路径


【摘要】:危机状况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方式的选择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理论难题。本文分别从市场化和行政化两种视角,考察了特定机构与市场规模之比与危机处置效果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综合两种模式的一般化处置模型。在同时考虑市场措施和行政手段的情况下,对最优的风险处置路径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总体市场规模越大,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应更多地借助于市场化的处置方式。而在市场失灵或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单一机构的影响对市场冲击巨大),需考虑使用行政手段作为及时的补充,这样更有利于提升问题机构的危机处置效果。同时,运用论文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不同市场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得到市场发展不同阶段对应的最优处置方式。该结论适用于一般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
[Abstract]:The choice of risk disposal mod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a theoretical problem that can easily lead to controversy under the crisis situation.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 of specific institutions to market scale and the effect of crisis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es a general disposal model which integrates two models, considering both market measures and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he optimal risk disposal path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rger the overall market size is. In the process of risk disposal, we should resort to more market-oriented disposal methods. But in the case of market failure or imperfect mechanism (for example, the impact of single institution on the market impact is huge). Need to consider the use of administrative means as a timely supplement,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isis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paper, through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market development. The optimal disposal metho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market development can be obtained. This conclusi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risk disposal of gen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经管学院;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分类号】:F830.3
【正文快照】: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在预防和处置金融体系危机方面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经验和教训。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时,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当如何进行风险处置。或者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晖;;次贷危机中问题金融机构救助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8年10期

2 丁国荣;;综合治理时期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1期

3 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判[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2期

4 苗永旺;王亮亮;;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7期

5 苏新茗;;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解决之道[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6 周晖;;金融风险的负外部性与中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比较[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7 安起雷;李秦鲁;张大进;;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看金融监管的制度选择[J];南方金融;2009年10期

8 张健华;张雪春;;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J];金融研究;2008年12期

9 沈建光;肖红;;次贷危机与主要金融危机比较[J];金融研究;2008年12期

10 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学贵,李保民;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监管[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刘伦斌,詹原瑞;租赁资产的信用风险度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张云;李秀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引入新巴塞尔协议IRB法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年20期

4 刘新喜;龚贻生;;我国财险公司操作风险探析及其管理对策[J];保险研究;2009年07期

5 张同键;杨爱民;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绩效模型实证研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角度的检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笪薇;;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的路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7 巴曙松,刘清涛,牛播坤;中国资本充足监管框架的形成及其市场影响——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比较[J];财经科学;2005年01期

8 王晋忠;;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J];财经科学;2008年08期

9 尹继志;;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J];财经科学;2009年09期

10 刘胜会;;危机中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长沙市内部审计师协会课题组;;论商业银行信息化环境下风险管理审计的作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7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7年

2 长沙市内部审计师协会课题组;闵爱诚;刘冬荣;邓国;吕静;陈琰;张声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完善[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8年

3 长沙市内部审计师协会课题组;;乡镇街道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务探索[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0)[C];2011年

4 工行内审上海分局课题组;;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策略研究[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C];2011年

5 肖德勇;;费率市场化与经营效率——基于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实证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强;李立华;佘桂荣;;银行监管中的最优市场约束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晓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志强;熊海芳;;系统性风险与银行业监管:来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思考[A];2011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领伟;保险公司风险处置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钢;准金融控股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破产风险控制与处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琼;信托监管中的市场约束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王会强;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比较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6 郑鸣;中国银行业脆弱性与市场化改革[D];厦门大学;2004年

7 庄海波;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孔艳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9 刘清;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尹立杰;GATS框架下的跨国银行监管[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利初;银行资本监管的演变趋势及我国法律制度的应对[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丹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肖剑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湘潭大学;2010年

4 谢煌;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牟静;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营运后台集中操作风险防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叶清芳;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货币政策及其退出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陈新送;论我国金融统合监管制度的构建[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忠伟;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传林;论金融危机的法律防范[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振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遵义;;十年回眸:东亚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8期

2 王家强;;新世纪全球银行业发展:新特征、新风险——2008年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评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3 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判[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2期

4 余永定;;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03期

5 袁钢明;;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04期

6 孙兆斌;;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J];管理世界;2006年07期

7 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年07期

8 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9年08期

9 陈继勇;再论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原因、教训与启示[J];拉丁美洲研究;1997年01期

10 张明;;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演进及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如君;[N];人民日报;2008年

2 马小宁;[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成业;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晖;;金融风险的负外部性与中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比较[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2 李维安;;从安然到雷曼:警惕“繁荣”背后治理风险的累积[J];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05期

3 舒细麟;;我国证券公司破产中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11期

4 ;涉及不良贷款及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报道必须慎重[J];内蒙古宣传;2002年Z1期

5 李兴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年08期

6 徐安良;;问题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未来与发展;2006年11期

7 余勇;基于AS/NZS 4360:1999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3年07期

8 丁悦;;地方政府在处置银行授信风险中的作用:“双亚案例”[J];南方金融;2009年04期

9 向以斌;殷绪文;;多部门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04期

10 高齐圣,吴自库;高校人才市场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季槐;M.J.Kropff;B.,Lammert;S.,Christensen;P.K.Hansen;;应用细胞自动机(CA)模型研究植物种群在可控制系统中的扩散机制:一年生杂草作为一个应用实例(英文)[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钱林晓;;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简化理论模型[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玲;赵妍;;基于Fishbein理性行为模型分析上海消费者美洲旅游行为影响因素[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毛曹珏;曹锐;;两种缺陷接地结构的模型分析[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肖建春;聂建国;马克俭;;桁拱支承索网结构模型的破坏试验[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云梅;王秀珍;;用模型分析的方法探讨水稻冠层结构变化对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钱林晓;王一涛;;对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侯文峻;张建民;张嘎;;三板溪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的数值模拟[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赵雪松;杜荣;朱晓燕;;师徒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效用模型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领伟;;保险公司风险处置措施选择及模拟测算研究[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如彦 博士;两种债权与两种角色的确认[N];金融时报;2006年

2 记者  唐昆;银监会研究银行退市制度[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林华;券商司法破产或将提速[N];中国证券报;2006年

4 苗燕;中国银行业风险稳步控制[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玉平;广州银行重生记[N];金融时报;2009年

6 记者 李卫玲;尽快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N];国际金融报;2004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业股权比例[N];证券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昆才邋实习记者 马振辉;地方金控不是方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经济视点报记者 牛尚;银行破产条例轮廓初现[N];经济视点报;2008年

10 记者  王妍;金融机构破产法可望破题[N];金融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平;主题模型及其在中医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史山山;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业务法律规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孙明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D];复旦大学;2007年

4 孙元;基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视角的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张领伟;保险公司风险处置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顶位;中小学生几何类比推理能力诊断评价中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叶涛;全球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徐明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傅霞萍;水果内部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王峗;危机救助中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珠峰;基于LT模型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柴莎莎;基于PSR模型安康市全球变化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军;山东半岛城市群模型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达;应用模型测量及PAR指数测量研究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后咬合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存涛;中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转轨成本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6 姚媛;房地产市场调研在项目前期定位中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松磊;基于CGE模型的煤价—电价波动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刘勃;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绩效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9 杨绍创;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及KMV模型的实证[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桂司文;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60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60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a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