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足、过度冒险与金融高管薪酬激励
本文关键词:努力不足、过度冒险与金融高管薪酬激励 出处:《经济学(季刊)》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次贷危机后人们普遍将金融高管薪酬激励不当视为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提出了相应的薪酬改革原则和方案,那么如何理解金融高管薪酬激励的特点及这些改革举措呢?本文依据金融中介的基本职能(通过收集信息和积极监督进行资产组合投资)和(投机性)金融资产的泡沫特性,认为金融高管的薪酬激励需要同时考虑诱导努力和风险控制,当面临经理可以同时控制努力水平和资产选择的双重道德风险时,由于资产选择对努力的替代效应,线性激励会导致无关性结果即激励强度与努力水平无关,造成努力不足,而投机性资产的泡沫性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应,并诱发经理的过度冒险行为,即使存在良好治理的董事会时也是如此。各种薪酬改革措施和监管政策讨论需要同时解决努力不足和过度冒险这两个基本问题。
[Abstract]: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people generally will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inancial incentive not to be regarded as caused by the cri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and scheme of compensation reform accordingly, so how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incentive and these reforms? Based on the basic function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by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nd actively supervise the portfolio investment (speculative)) and bubbl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assets, financial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centive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the same time by effort and risk control, when faced with the manager can control the double moral hazard effort level and asset selection, the choice of asset substitution effect to the linear incentive will lea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incentive intensit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level of effort,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effort, and the bubble of speculative asset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is effect, and induce the manager's excessive Even when there are good governance boards, risk taking behavior is also the case. Various pay reform measures and regulatory policy discussions need to solve two basic problems: insufficient efforts and excessive risk.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金融高管薪酬设计与金融风险防范”(10CJY072) 西南财经大学“985”创新平台 “211工程”项目资助
【分类号】:F272.92;F832.3;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起主要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崩溃,大量金融机构面临倒闭的威胁,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究其根源,各国政府和绝大多数研究者(Stiglitz,2009;Bernanke,2009;Blinder,2009)都认为金融高管薪酬激励不当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自20世纪80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学彬;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07期
2 陈学彬,张文;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博弈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03期
3 黄新飞;张娜;;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多重任务的博弈分析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4 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娟;陈宝敏;;试论商业银行高管舞弊的防范[J];上海金融;2007年08期
2 田美玉;陈小红;;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12期
3 田华臣,张宗成;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引进外资的开放竞争策略[J];金融论坛;2004年06期
4 乔海曙;王军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J];金融论坛;2006年05期
5 路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开放与国际化的对策抉择[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6 冀县卿;;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激励缺失及其矫正[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7 洪正;;论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J];经济评论;2006年06期
8 邹新月;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3年12期
9 张鑫,史安娜;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与公司治理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陈学彬;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制度归因、实证分析与对策设计[D];同济大学;2005年
2 李亚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陈雪松;关于商业银行治理若干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赵海;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黄善明;企业劳动契约剩余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鑫;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董玉华;超越政府与自我超越[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杜文;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郑立明;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杨谷芳;基于成本与人本理念的信贷管理再造[D];湖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川云;商业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法律规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胡焱;加入WTO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和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罗慧英;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刘少镔;中国银行业结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单科举;转轨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6 王卫玮;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基于资本结构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嵘;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陈鑫云;国有商业银行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陈鹏;金融业公司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李芝兰;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学彬,李翰,朱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SWARM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2003年09期
2 蒋海;金融监管中的激励冲突与调整[J];财经研究;2004年01期
3 李华民;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J];金融论坛;2003年03期
4 乔海曙;王军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J];金融论坛;2006年05期
5 李富国,杨智斌;商业银行:高层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动态模型[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4期
6 陈学彬,张文;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博弈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03期
7 苟开红;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构成及长期激励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1期
8 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9 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10 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刘伟;田中禾;;联合基数确定法在企业薪酬激励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1年17期
2 华红娟;鄢涛;曹飞;;高校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高校食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刘善敏;林斌;;基于大股东掏空下的经理人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4 臧卫国;;董事会治理与上市公司竞争力——基于因子分析视角的行业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11年23期
5 孙s,
本文编号:1362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6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