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担:从微观机制到宏观效应

发布时间:2018-01-01 23:09

  本文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担:从微观机制到宏观效应 出处:《东南学术》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资产证券化 风险分担 微观机制 宏观效应


【摘要】: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从供需两个角度促使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逐渐由银行中介的跨期风险分担向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转化。从微观视角来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风险转移和风险保护两个层次,将初始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至不同的投资者,并通过降低单位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以实现风险分散。但是,这种微观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并没有实现风险的有效转移,反而导致系统性风险积累、内生流动性扩张和资产价格泡沫等宏观效应出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监管,构建多元化的基础资产池和系统性风险的约束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并采取审慎态度设计证券化产品,使其更好的发挥风险转移及分散的功能。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the financial risk sharing mechanism from two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gradually from the intertemporal risk sharing of bank intermediary into lateral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 share.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the risk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risk transfer and risk sharing mechanism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the two level, transfer the credit risk of initial asset base to different investors, and by reducing the risk of unit investors to achieve risk diversifica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there is n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transfer, but lead to systemic risk accumulation, endogenous liquidity expansion and asset price bubbles and other macro effects. Therefor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assets based asset securitization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risk based asset pool system and diversified,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and Take a prudent attitude to design securitization products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play the functions of risk transfer and decentraliz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BJL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山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资产证券化与系统性风险:形成、传导与监管”资助
【分类号】:F832.51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从理论上讲,金融的基本功能是资金融通,即引导资金从盈余者向需求者流动,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中,金融的基本功能既可以调剂资金余缺,也能够促进信用创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开始从传统的“发起—持有”模式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晓;李佳;;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J];金融论坛;2010年01期

2 李佳;;美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运作及监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7期

3 史龙祥;马宇;;经济全球化视角的金融结构变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4 马宇;;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比较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马宇;韩存;申亮;;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基于风险分担视角的解释[J];经济学家;2008年03期

6 方建珍;魏建国;;信用风险转移与有效风险分担[J];江汉论坛;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凤芹;;浅析高校金融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卫彦琦;;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3 史龙祥;马宇;;金融发展对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的检验与流动性过剩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4期

4 李佳;王晓;;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1年01期

5 李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6 史龙祥;马宇;;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作用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4期

7 刘树清;火颖;徐绍文;;电子商务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8 朱宗乾;李艳霞;罗阿维;张栓兴;;ERP项目实施中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年02期

9 洪伟达;宋天和;;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研究[J];国有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10 鲁皓;程鹏;;基于展期风险模型的系统性风险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贾书梅;宋天和;;全球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玄;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D];南京大学;2011年

2 赵静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鲁皓;风险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董青马;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王丹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李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张立强;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8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闫江奇;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10 高凌云;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心;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解光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3 胡晓;中国金融发展对进出口商品结构演变的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10年

4 苏瑞;房地产融资模式多元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华;浮动利率住房抵押贷款隐含期权定价[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武萌玉;我国金融发展与出口技术结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7 常伟伟;广东金融结构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李德安;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风险监管[D];青岛大学;2009年

9 王静;结合次级债危机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邱慕龄;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琛;美国证券投资组合的全球化态势分析──兼论我国国际证券投资的机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何德旭;王卉彤;;金融创新效应的理论评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2期

3 张艳;现代金融中介观:理论演变与现实选择[J];南方金融;2002年10期

4 管同伟;;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最新进展及其演变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10期

5 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6 陆晓明;;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11期

7 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1期

8 王信;共同基金对新兴市场的投资[J];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05期

9 孙立坚;彭述涛;;从“次级债风波”看现代金融风险的本质[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10 张桥云;吴静;;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转移与回流、扩散与放大机制——兼论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形成原因[J];经济学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光荣,王力,刘华;风险投资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效应分析——风险投资内在机理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6期

2 石良平;;加息的宏观效应[J];中国统计;2007年04期

3 华静;;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宏观效应探析[J];金融纵横;2010年05期

4 杨亮;;税务筹划的宏观效应分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05期

5 戴国海;陈涤非;;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11年09期

6 马龙官;试论微观预期的宏观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1991年03期

7 胡善波;;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宏观效应与微观影响的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8 ;加强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发挥审计监督的宏观效应[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4年12期

9 巴曙松;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宏观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1999年02期

10 李炳炎;净收入分成制及其宏观效应[J];唯实;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崔允文;潘颖;陈莉;;临床医学的未来走向初探[A];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座谈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惠兰;“要让提案像‘草原’”[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银行信贷扩张有多重宏观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本报评论员 周慧兰 曹理达;金融监管的反思与路径选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4 英豪;不可随意而为[N];中国证券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崇;房地产价格波动及其宏观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汝姣;我国利率改革的宏观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杜江洁;中美利率政策及其宏观效应的比较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66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66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