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及风险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及风险研究 出处:《当代财经》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持续关注,碳金融市场发展也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相比,碳金融的核心是围绕着碳排放权展开的。因此,从碳金融的本质来看,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国际碳金融市场具有碳交易规模飞速增长、基于配额的交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参与主体广泛及碳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欧盟占据主要地位及欧元成为主要结算货币等特征,同时也具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中国不仅要积极地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而且还要从全局的角度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问题,具体包括加强宣传力度、培育中介机构、落实政策支持、加强风险应对能力建设等方面。
[Abstract]:With the global attention to the climate problem, carbon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valued by all countri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inance, the core of carbon finance is around carbon emissions expansion.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nature of carbon finance, carbon finance and low carbon economy is complementary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finance market has a rapid increase of carbon trading volume, the quota trading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based on a wide range of market players and carbon financial products becom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the dominant and the euro has become the main settlement currenc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has the systemic risk and non systemic risk. China not only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in financial markets, but als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issues from the global perspective on climate change,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and training agencies, implement policy support, strengthen the wind Risk coping capacity building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光大银行;
【分类号】:F831.5;X196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使得全球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共识。与此同时,与之相伴而生的碳金融业务也开始迅猛发展。所谓碳金融,就是与碳相关的金融活动,旨在服务低碳经济的发展,包括为减少温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继;;碳排放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及应对思路[J];当代财经;2010年10期
2 卢现祥;张翼;;政府职能转变与企业二氧化碳减排动力[J];当代财经;2011年05期
3 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10期
4 王遥;刘倩;;碳金融市场:全球形势、发展前景及中国战略[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9期
5 尹应凯;崔茂中;;国际碳金融体系构建中的“中国方案”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12期
6 刘茂平;;国际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选择[J];海南金融;2010年11期
7 赵志华;张中平;曹丽东;李勇五;;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研究[J];华北金融;2010年09期
8 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年10期
9 ;How Will China Move towards Becoming a Low Carbon Economy?[J];China & World Economy;2008年03期
10 卞博;康亚岑;秦涛;;我国发展碳金融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艺;王双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2 姚德文;;城市低碳经济的治理体系——来自澳大利亚与中国台湾的经验和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3 黄小喜;;补偿税理论的新发展——兼评美国规制碳交易的司法实践[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4 张云;杨来科;赵捧莲;;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分配与出口规模研究——基于MACs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5 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年S1期
6 张晓凤;蔡丽;;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发展的模式研究——中国式碳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金融论坛;2010年S1期
7 翁清云;;国内外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经验借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刘宾;贾启建;;低碳银行——碳金融发展的新思路[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6期
9 张瑾;张思尧;;浅析我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的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4期
10 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柳福东;朱雪忠;文家春;;面向低碳经济的专利制度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杨君伟;苏明彻;;浅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和途径[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5 曾少军;杨丽;;国际气候合作与我国碳金融创新[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淼淼;中国碳金融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史瑾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朱志强;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相关上市公司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汤小明;基于碳交易市场的中国碳金融发展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5 曾颖苗;基于实物期权的CDM碳减排项目价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白婷;基于资本市场视角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伟杰;新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博;碳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荆哲峰;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2 崔亚飞;刘小川;;中国省级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基于1998-2006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4期
3 李郁芳;李项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外部性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4 李猛;;中国环境破坏事件频发的成因与对策——基于区域间环境竞争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年09期
5 陈游;;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J];金融论坛;2009年10期
6 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中国科技投资;2008年07期
7 王元龙;田野;;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2009年07期
8 伍世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探讨[J];当代财经;2009年10期
9 王颖;管清友;;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理论、现实与选择[J];当代亚太;2009年01期
10 朱家贤;;碳金融创新与中国排放权交易[J];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芳;国际碳排放交易对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高翔;;论碳排放权的法律确权问题[J];知识经济;2009年14期
2 丛威;冯阳;;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低碳发展及我国发展对策[J];中国能源;2010年08期
3 郭志达;;辽宁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2期
4 洪芳柏;;低碳经济与温室气体核算[J];杭州化工;2009年01期
5 梁经纬;;技术范式的转化与低碳经济发展[J];知识经济;2009年17期
6 陈迎;;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途径与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年01期
7 李慧明;杨娜;;低碳经济及碳排放评价方法探究[J];学术交流;2010年04期
8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9 杜夏芳;姚远;;陶瓷行业如何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J];陶瓷;2010年07期
10 何建坤;;我国自主减排目标与低碳发展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胜生;;鄱阳湖湿地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性[A];2010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现代水利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周旌;谢剑峰;徐远春;魏君;冯艳丽;魏亚楠;;气候变化催生低碳经济,环境监测如何从容应对[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耿炜;穆岩;靳睿杰;董钰;曹立强;;环境监测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中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前言[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书越;;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刘新胜;;应对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问题、关注与中美政策(英文)[A];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C];2008年
8 卡卡海尔;;在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的讲话[A];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曾晓东;;应对气候变化 推动节能减排[A];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A];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杨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郭兆晖;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发展与中国的对策[N];东方早报;2009年
2 见习记者 张欢;碳交易市场“金矿”静待挖掘[N];上海证券报;2009年
3 记者熊昌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德里宣言》[N];人民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黄勇;控制气候变化欧美矛盾重重[N];中国环境报;2005年
5 记者 王俊鸣;美仍坚持对气候变化的立场[N];科技日报;2005年
6 记者 刘毅;气候变化导致三江源区生态恶化[N];人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 韩洁邋罗沙;佐利克:气候变化中国也是“利益攸关方”[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记者 李韶辉;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将在京举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吴红梅;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这样做[N];新华日报;2008年
10 刘永;您按时熄灯了吗[N];辽宁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沃晓棠;基于气候变化的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黄涛;全新世东西南极企鹅海豹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对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许端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沙漠化过程中相对作用的定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宋洪军;缅因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年际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白嵘;中国参与国际环境机制的理论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飞;浅析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2 代丽华;气候变化、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毕旗凯;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建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崔长彬;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栾晶;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研究及其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宇宏;中国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对比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吕娜;应对气候变化:澳大利亚的政策及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冲;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超;公共产品、外部性与气候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75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75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