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金融业发展非均衡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金融业发展非均衡性研究 出处:《吉林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金融业 非均衡 空间面板模型 金融集聚 金融收敛
【摘要】: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区域发展中,已经成为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区域之间的差异,也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金融业非均衡发展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西方学者重点关注区域金融货币政策效应以及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等问题,国内学者则倾向于关注区域金融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但由于忽视了空间的依赖性、异质性以及研究尺度狭窄等问题,相关研究仍需完善和突破。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下,以区域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选择了区域视角研究和解释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收敛等非均衡现象以及地理分布特征,这对深入研究中国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空间经济学理论重点研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规律、空间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本文以区域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等为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区域金融业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从多角度研究探讨了我国金融产业非均衡发展特征、规律、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以期对今后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第1章以及第2章主要对非均衡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收敛理论等基础理论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多方面、多角度论证分析非均衡发展、金融发展、空间经济学等理论及其相互关系,并试图建立非均衡金融产业发展一般理论分析框架,为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金融产业非均衡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第3章至第7章对区域金融产业发展差异性、集聚、收敛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区域金融产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非均衡发展现状及特征,并基于相关学术理论成果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31个省市1997~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非均衡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测度出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差异性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产业发展已经显现出显著的非均衡发展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金融业发展差异化加剧。经济基础对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我国各省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也造成了各省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其次,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产业效率的非均衡性问题。采用我国31个省市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与三阶段DEA方法测算区域金融业的效率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失衡的特征,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从而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再次,,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利用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域的金融集聚指标计算Moran’I指数,分析金融业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性,同时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我国八大经济区2000~2011年金融业集聚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我国31个省市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且区域间的差异较为显著,而不是表现出完全随机的状态。31个省域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显著的依赖性和异质性,并且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依赖性呈现加深趋势。然后,本文对我国区域金融产业收敛性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通过变异系数进一步分析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运用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等针对1978~2011年、1978~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1年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的收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存在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下,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趋势,空间差异和地理邻近性显著的影响着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同时,本文还基于Panel-VAR模型,通过选取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利用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业发展宏观经济增长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结果显示,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双向互动关系。金融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对称性的。从区域宏观经济效应差异性角度看,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对金融业发展的贡献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于金融发展在区域之间存在着非均衡性,各地区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最后,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依据结论就如何统筹规划区域金融业发展、提高区域金融业协调发展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确立并完善区域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政策目标;实行差别化区域金融业发展调控政策;进一步拓宽市场融资渠道;政府适当进行干预;提升区域金融业效率,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维汉;王茜;;1980-2006年东亚经济波动的原因——基于面板VAR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2 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10期
3 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J];产业经济评论;2002年01期
4 张磊;倪鹤;;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1年22期
5 刘兴凯;;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阶段性及区域性变动特点分析——基于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6 陈恩;黄桂良;;广东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1期
7 尹希果,陈刚,潘杨,付翔;我国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收敛[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5期
8 张浩然;衣保中;;地理距离与城市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3期
9 邸倩;蒋海;;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的空间计量分析[J];南方金融;2011年10期
10 吴新生;;空间依赖、地理溢出与区域金融发展趋同——基于1978—2010年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南方金融;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秦晟;金融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慕丽杰;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4 武占云;2007-2009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时空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艺;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6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0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