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指数的构成要素及其国际比较
本文关键词:金融发展指数的构成要素及其国际比较 出处:《改革》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回顾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文献,并介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金融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比较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发展指数上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我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基础设施的融资体系、深化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措施,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introducing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ex published by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ajor economies i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ex.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we should take steady step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nd improve the financing system of infrastructure.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nd market,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ther measures to further optimize finan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批准号:10CJL040)
【分类号】:F831
【正文快照】: 2011年12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第四份年度《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公布2011年全球60个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指数(FinancialDevelopment Index),香港首次超越美国和英国而位居榜首,后两者分列第二、三位,新加坡排名第四。当世界经济论坛于2008年9月发布首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令雄;;试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J];南方金融;1993年03期
2 李根郁;;复关对金融业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南方金融;1993年12期
3 黄斌;;我国金融业“复关”的对策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4 林兆荣;;“复关”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金融;1993年11期
5 陈小陆;;以市场为取向转换金融业的经营机制[J];金融研究;1993年06期
6 胡晓辉,尤瑞章;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华东六省一市金融学会第15次金融理论研讨会综述[J];浙江金融;1996年12期
7 岳维芳;;用其所长 发挥金融职工潜能——浅谈用人之道[J];华北金融;1996年09期
8 张燕敏;1996年浦东金融业状况调查[J];上海金融;1997年05期
9 周业梁,郑航滨,陈晖;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省金融业的影响与对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8年03期
10 孙晖明;亚洲国家调整金融业情况[J];国际资料信息;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平;;金融业如何应对WTO的挑战[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建社;;取消贷款规模对金融业的影响[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3 于瑞厚;;我国金融业开放与隐忧[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C];2007年
4 王康美;;金融危机下银行如何进行市场营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误区及对策[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创新[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加强金融科学研究 促进金融事业发展[A];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经验汇编[C];2004年
7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粤西经济发展[A];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晓灵;;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A];风险管理与经济安全:金融保险业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6[C];2006年
9 聂峰;;创建金融BPO人力资源供应新模式的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赵斌;;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明昌;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初探[N];金融时报;2006年
2 朱新开;华西集团全面进军金融业[N];江阴日报;2007年
3 张汉青 张莫;金融业进入深度变革期[N];威海日报;2006年
4 李宇;港金融业三季度收益倍增[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邢莉云;海航再度杀入金融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王大军;吉林搭建金融业五大平台[N];商务时报;2008年
7 刘勘;利用香港经验走金融业国际化道路[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8 新浪网知名网评人 余丰慧;“经济宪法”对金融业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9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曹红辉;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稳定机制[N];中国证券报;2006年
10 李耀宗;引领金融业不断增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N];定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宗新;金融业管制与竞争理论研究——兼论中国金融业的管制问题[D];厦门大学;2004年
2 许南;金融业跨国并购动因、效率与运营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邱静;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混业经营与中国证券业的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丁志杰;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01年
5 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D];复旦大学;2004年
6 宗晓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集聚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跃;改革开放后党的金融政策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臧慧萍;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D];吉林大学;2007年
9 丁俊民;金融企业并购前后效益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郭纹廷;转轨时期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与金融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琴;抗战时期广西与中央金融业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瑛;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选择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3 赵锋;金融业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4 宣春燕;开放式基金对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夏沛妍;振兴长春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飞鸣;信息时代中国金融业的网络化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7 王墨玉;金融服务业服务质量测量及顾客满意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薛蓓蓓;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及其监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9 张保帅;重庆金融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刘泽光;从澳门的产业结构论金融业与旅游博彩业的互动与发展[D];暨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21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2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