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程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信贷配给程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出处:《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信贷配给程度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并运用Galbraith提出的计量模型,通过简化方程,计量了199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能够反映我国信贷配给程度的阈值。结果表明:2003年7月—2007年12月期间信贷配给程度减轻,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信贷配给程度加重,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征,计量结果同样可以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非对称性。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redit rationing degree on monetary policy effec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cycle , and applies Galbraith ' s measurement model to measure the threshold of credit rationing degree in China from January 1998 to December 2010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edit rationing degree is reduc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ly 1998 to December 2010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edit rationing degree is aggrava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ly 2003 to December 2010 .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下的政策性住房金融研究”(11BJY146)
【分类号】:F832.4;F822.0;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信贷配给是指信贷市场上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存在超额信贷需求的一种现象。通常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得到贷款,一部分人被拒绝。被拒绝的申请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二是一个给定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部分地被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穆争社;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5年01期
2 金俐;;论信贷配给现象的货币政策含义[J];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10期
3 陈琛;黄建忠;;均衡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选择[J];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瑞明;;中国经济的体制困境与波动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及其检验[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2 谭英双;;重庆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机制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李勇;王满仓;;中西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评价与思考[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4 任建军;;信贷配给理论发展、模型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9年04期
5 钟田丽;贾秋莹;蒋永敏;;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6 耿强;樊京京;;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实证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VAR检验[J];当代财经;2009年03期
7 和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张敬德;;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理论的运用[J];改革与战略;2006年02期
9 闵亮;;基于工业数据的外部融资依赖与行业波动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10 姜海军;惠晓峰;;信贷配给及信息甄别博弈理论的文献分析及评述[J];海南金融;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瑞明;白永秀;;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2 钟田丽;贾秋莹;蒋永敏;;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大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文豪;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志文;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长霞;经济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叶谦;信贷配给的机制影响与制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松华;经济转轨中我国信贷配给双重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叶光毓;我国区域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田树喜;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D];辽宁大学;2009年
9 熊泽森;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艳华;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燕;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浩;中国托宾Q效应的检验及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王弓箭;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岳瑾;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李小龙;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李虹墨;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驰;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9 冀爱华;我国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张洁;转轨时期我国双重信贷配给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穆争社;政府介入与融资市场效率提高的博弈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7期
2 仵志忠;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学动态;1997年01期
3 张亦春,周颖刚;信息不对称、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J];经济研究;1997年05期
4 王海侠;以博奕理论分析我国信贷市场效率[J];金融研究;2000年10期
5 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J];金融研究;2000年11期
6 谢平,,俞乔;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货币总量控制[J];金融研究;1996年01期
7 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内在缺陷的实证分析[J];改革;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常;;银行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博弈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王喜;;信息不对称、企业特征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王书贞;蒋建华;奚媛媛;;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外源性债务融资”视角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徐涛;;中国货币政策的行业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02期
5 方晓燕;;中国转型期信贷配给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尹志华;;我国的信贷配给:现象、原因及影响[J];经济师;2007年11期
7 葛杰;;宏观调控形势下泰州市信贷集中问题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江群;曾令华;;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研究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方世建;刘俊;王俊生;;均衡信贷配给的期权定价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5年06期
10 张茉;邢勇;;对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信贷配给现象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梅亮;徐璋勇;;转型时期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成逻辑的理论分析:一个比较的视角——兼对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的解释[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琦;;“规模歧视”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基于湖南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程睿;王华;;公司透明度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基于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7年
4 刘华涛;;论公众知情权与政府规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廖文梅;彭泰中;;信息的不对称与农产品初级市场交易风险分析[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连福;高楠;赵梦琳;;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股票回购效应的影响研究——来自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公开市场股票回购的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王秋菊;;企业员工招聘的风险分析[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郑春慧;;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市场发育:来自食品市场的经验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蔡美娟;;中职学校招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汪洋;左慧;;高速公路企业剩余权配置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市金融工委金融学博士 杨咸月;信息不对称意义何在[N];国际金融报;2001年
2 郑干臣;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N];中国石化报;2006年
3 胡蓉;打击旅游骗子靠什么[N];深圳商报;2007年
4 王永强;“炒”的就是信息不对称[N];中国经营报;2006年
5 蒋奇;信息不对称下的寿险经营[N];中国保险报;2002年
6 赵叶 (作者: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警惕审计信息不对称影响证券市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卜春艳;应对银企信息不对称 小企业贷款借力中介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8 ;购房者始终被动[N];科技日报;2006年
9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彭建刚 李国强;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位[N];金融时报;2003年
10 林金芳;政府应保障房地产市场信息对称[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红星;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机制的系统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2 许清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金俐;信贷配给:微观基础与货币政策含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胡海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贺向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王征;信贷配给微观机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预警体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8 甘春开;中国经济转轨中的信贷配给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曾鸿志;信息不对称与公司融资政策[D];天津大学;2005年
10 张翔;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非对称信息及互动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秀琴;非对称信息与宏观金融风险形成机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善民;基于信贷配给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3 郑宏生;中国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蔡向阳;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影响因素理论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黄山;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D];四川大学;2003年
6 杨英;资本市场信息非完全性与信贷配给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周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卢明;甘肃省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8年
9 郭静;中国民营企业信贷配给难题解析——从公司治理角度的理论探讨[D];苏州大学;2004年
10 郑良娥;资本市场的信贷配给与经济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1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3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