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近年来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力度剖析

发布时间:2018-01-28 12:56

  本文关键词: 宏观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 利率 经济衰退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规则 出处:《当代财经》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2008-2009年我国发生经济收缩的阶段,中央银行大规模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有力地抵御了经济收缩,但也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2010年的通货膨胀。在2010-2011年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阶段,中央银行大规模收缩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通货膨胀,但没有解决成本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还造成了信贷紧缺和经济收缩的压力。近年宏观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存在力度过大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建立新的宏观货币政策规则,即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和利率水平,使货币供给和利率随着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率的差额,以及实际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差额进行适度调整。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contraction in China in 2008-2009, the central bank increased the money supply and lowered the interest rate on a large scale, which was able to resist the economic contraction. But it also led to an increase in asset prices and to some extent 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in 2010, which took place in our country in 2010-2011. The massive contraction of the money supply by central banks and the increase in interest rates, although to some extent depressing inflation, did not address the inflation caused by cost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uses the pressure of credit shortage and economic contraction. The practice of macro-monetary policy in recent years shows that the macro-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 has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strength. China needs to establish new macro-monetary policy rules, that is, to stabilize the growth rate of money supply and the level of interest rate. The money supply and interest rate should be adjusted moderately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l GDP growth rate and the GDP target growth rat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l inflation rate and the target inflation rat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F822.0
【正文快照】: 一、导言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保持经济稳定。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第一,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接受存款所缴存的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即通过与交易商买卖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蓉蓉;崔超;;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6~2010年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1年09期

2 苗文龙;;货币强权、金融扩张与全球通货膨胀[J];金融与经济;2011年05期

3 程卫;;基于货币供给视角下的物价水平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1年07期

4 聂利君;;警惕我国金融发展中的泡沫现象[J];金融经济;2005年12期

5 汤丹;赵昕东;;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的估计——基于贝叶斯Gibbs Sampler状态空间模型[J];经济评论;2011年05期

6 胡爱华;;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7 温彬;刘淳;金洪飞;;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1年06期

8 赵继鸿;;金融危机初期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外贸影响的实证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1年01期

9 马方方;田野;;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和实践[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10 徐圣楠;;宏观经济因素对不同股权银行风险影响之研究[J];企业研究;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其坤;;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控制管理策略[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2 沈国兵;;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经验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丹;崔日明;;通货膨胀治理的新思路——基于扩大进口、降低进口关税视角的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川 钟晓晴;周其仁:宏观货币政策调整下的中小企业生存法则[N];四川日报;2011年

2 邱壑;吴晓灵:“双降”不代表货币政策根本转向[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王子鹏;看不懂的新货币政策[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4 商报记者  和平;紧缩将成中国货币政策主旋律[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5 巴曙松;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过剩流动性冲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通讯员 刘艳玲 李敬 记者 孙铁军;市工行积极助推港城经济发展[N];连云港日报;2008年

7 中国银行 董德志;债市进入平静观察期[N];中国证券报;2006年

8 记者 潘晓娟;用发展和改革拒做风险“被动承担者”[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9 ;未来应重点把握三条投资主线[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陈序;谁知道将来怎样[N];东方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代强;中国货币政策的数量规则与价格规则的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蒋冠;金融摩擦条件下货币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温博慧;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系统性风险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楠;我国通货膨胀过程的形成机理分析与传导机制检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凡;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机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晓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李延茁;关于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赵迁;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冲突:2003-2009[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莹婷;通货膨胀对国内股票实际收益率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s,

本文编号:1470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70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3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