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融集聚动因的理论模型
本文选题:金融中心 切入点:集聚 出处:《管理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因为金融服务业与其它产业有较大差异,所以传统的产业集聚模型并不适用于分析金融集聚.将金融服务业看作是特殊的产业,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引入空间的概念,建立体现金融服务业特性的两区域理论模型,以此来讨论金融集聚的产生动因和可持续性.通过建立金融集聚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地理因素所导致的机会成本、规模效益、金融服务产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和金融信息量是金融集聚的决定因素,并且产业集聚能够促进金融集聚的发生.同时提出两个区域由于地理因素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增加倍数的比值可作为衡量中心区域是否为信息中心的指标.
[Abstract]:Because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industries,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model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Regard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as a special industry, the concept of space is introduced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 two-region theoretical model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is established to discuss the moti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the paper reveals the opportunity cost and scale benefit caused by geographical factors. The shar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n the economy and the amount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atio of opportunity cost increase multiple caused by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the two regions can be used as an index to judge whether the central region is an information center or not.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731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030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专项基金资助项目(YWF-10-06-002)
【分类号】:F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正东;;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2 毛军;;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毛新雅,王桂新;FDI区位决策中的产业集聚因素——基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5年05期
4 谢冰;胡美林;;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5 马云泽;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以美、日为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张为付,张春法;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区域集聚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7 甄艳;李春艳;郑妍妍;;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尹希果;陈刚;潘杨;;中国省际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比较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年11期
9 李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3期
10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石崧;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荣刚;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朱希伟;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间专业化[D];浙江大学;2005年
7 郑亚莉;准市场组织与集群经济[D];浙江大学;2005年
8 吴正刚;基于能力的模块化企业群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张晖;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蕾;南京制造业聚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2 常静;都市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定位及发展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3 吴丽波;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毛宁;企业生态群的形成机理及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谢军;专业镇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同杰;扬州市产业集群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7 刘望;论中国企业诚信营销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余贵恒;湖南产业集群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陆妙燕;从基础性优势到集聚性优势:东道国吸引FDI的二重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曹冬梅;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理论与我国的实践[D];安徽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2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3 张凤超,王亚范;关于区域金融成长的理性探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4 吴晓云;邓竹箐;;全球营销战略模型的检验指标创建及其应用——以60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全球营销战略的实证检验为例[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5 钱学锋;梁琦;;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J];经济学(季刊);2007年03期
6 敖荣军;制造业集中、劳动力流动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7 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4年12期
8 徐勇;王雅鹏;;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模式比较研究[J];商业时代;2005年36期
9 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2期
10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艳会;路紫;;我国金融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2期
2 张望;;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3 孙工声;;金融中心的形成理论和国际经验——兼论江苏在“长三角”金融发展战略中的模式选择[J];金融纵横;2007年23期
4 建设郑州金融中心课题组;郑州金融中心的构建与实施——关于建设郑州金融中心的研究报告(上)[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5 韩珩;陈训;;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中心[J];华北金融;1985年12期
6 ;为建成地区金融中心 泰放宽资金流动限制[J];东南亚南亚信息;1994年07期
7 张亚欣,陈茜;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应发挥政府的作用[J];理论界;2005年07期
8 明洪盛;;对建立金融中心基本条件的分析和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聂峰;;发展期货市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中国市场;2008年15期
10 李焱;;金融街,下一步怎样走?[J];投资北京;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霓;;发展沈阳区域资本市场 推动东北金融中心建设[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冯邦彦;段晋苑;任郁芳;;以制度创新构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区域——新形势下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研究[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3 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课题组;王力;;首都金融功能区产业发展研究[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4 姜英梅;;海合会国家与中国的金融合作[A];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0第一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海燕;上海起草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条例[N];解放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胡顺涛 实习生 周娟;重庆高调亮出打造金融中心旗帜[N];重庆日报;2009年
3 记者 陈钧 夏元 项菲菲;罗康瑞: 建金融中心 还差三条件[N];重庆日报;2010年
4 张晓言;二三十年代:青岛成就金融中心[N];青岛日报;2011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孙玉;单价八万 六公司大手笔置业环球金融中心[N];证券时报;2011年
6 记者 李茜;上海绘制金融中心“美好蓝图”[N];上海金融报;2011年
7 见习记者 尚夏;中国需要多少金融中心[N];中国证券报;2004年
8 21世纪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孙铭;两地学者香江论剑:香港金融中心寓“机”于“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锐;张江已成上海打造金融中心重要载体[N];上海证券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学文 夏丽莎;建金融中心 成都如何决胜西部[N];四川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愈;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秦晟;金融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郗文泽;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朱建芳;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理论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5 赵晓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殷兴山;金融服务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彭宝玉;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及其地方效应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李帅;新兴市场股票指数期货的定价效率与价格发现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张道平;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姜英梅;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裔彬;金融中心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邓琳莹;重庆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条件,,环境和政策思路[D];重庆大学;2010年
3 江南;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王t熲
本文编号:1559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55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