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

发布时间:2016-11-15 04:16

  本文关键词: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

额在1000元以下,13户的金额在1000~3000元之间,11户的金额在3000~5000元之间,10户的金额在5000~8000元之间;金额在8000~10000元间的农户数量有所下降,只有4户;但是,金额在10000元以上农户数量突增,共有15户

图1 

2001年图2 农户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的数量(2001~2003年)

2.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国际上的研究者普遍将发展中

国家的非正规金融分为私人借贷、贷款经纪、储金会或地下银行等。所谓私人借贷,又被称为自由

借贷,它是指在农村社区中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之间直接发生的借贷活动。在宝石村,非正规金融以私人借贷为主要形式,农户普遍通过亲属、朋友或邻居等融入资金,借贷行为主要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由于地处深山区,当地的经济并不发达,经济决定金融,所以,宝石村并没有出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民间金融机构,例如金融服务社、基金会和合会等。

通常,私人借贷又被分为赢利性借贷和互助性借贷两种。赢利性借贷一般利率很高,互助性借贷则没有或者只需要很少的利息,期限一般不定。根据调查,宝石村的私人借贷带有明显的互助性质,在所调查的280笔非正规金融活动中只有2笔是有息借贷,其余的278笔均为无息借贷。社区中的农户普遍认为,村里一般的借贷是不应该收取利息的。他们表示,同住在一个村子里,谁家都会遇到难处,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等到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利息的收取则会破坏这种互助氛围的形成。

3.非正规金融的额度。调查发现,金额越小,借贷发生的频率越高;金额越大,借贷发生的频率越低(见表5)。非正规金融在金额上呈现出的这种左偏态的特征说明,小额借贷仍然是农户的主要需求。农户的经常性风险意味着交易次数较多,借款数额较小,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追求规模效益是相悖的。零散的小额贷款只会加大正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并不能带来太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宝石村农户之间的私人借贷利用了长期累积而来的以亲情和友情为内容的“低廉”的“乡土信用”、非僵化的规章制度,既不会拒绝小额的贷款,也不会要求抵押和担保,手续简单,中间环节少,能更好地满足农户对融入资金数额的灵活性需要。

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

表5

年份2003年2002年2001年合计

50~2003236270

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的数量分布(元)与发生频率(次数或笔数)

200~500500~10001000~2000

2526960

11301556

16181145

2000~3000

99523

3000~50005000~1000010000~20000

66618

4217

0101

合计

10312849280

  4.非正规金融的用途。从表6可见,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入的资金主要被用于生活性消费,其次是非农业生产性投资,而用于农业投入方面的借款则非常少。这与前面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分析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较之于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对借款方资金的用途不做过多要求,农户可以随意地支配借款,这样,,求。

表6

   用途1.生命周期  (1)结婚  (2)丧事2.家庭开支

  (1)修建购买房屋  (2)日常开支  (3)医药费用  (4)教育费用  (5)购耐用消费品  (6)礼金3.金融

  (1)归还民间借款  (2)归还集体账务  (3)转借他人4.非农生产投资  (1)创办企业  (2)添置货物  (3)购置农用车5.旅途费用

  (1)外出打工路费6.农业投入

  (1)购买种子化肥  (2)购买牲畜8.其他

  (1)打官司  (2)撞车赔款合计

43118227455049832315534191313320128761280

(%)

1.41.10.465.09.616.117.917.52.91.18.25.41.81.114.63.20.411.11.11.17.14.32.92.52.10.4100.0

金额(元)

110001050050022242057060853983559659627140160264001580076003000112956470002000639566500650080004470353048004500300392076

所占比重(%)

2.82.70.156.814.62.221.316.81.80.06.74.01.90.828.812.00.516.31.71.72.01.10.91.21.10.1100.0

  5.还款情况。还款是借贷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地归还借款可以加速贷款人的资金周转。从表7可以看出,宝石村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入资金的频率虽然很高,但是还款并不及时,有的欠款甚至几年都不归还。农户的借款不能及时归还与其经济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地处贫困山区,土地贫瘠,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户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而他们所面对的消费,例如教育、治病、建房、购置农用运输车等,所需的资金又较多,所以,他们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时间来归还贷款。还款的这种灵活性又是非正规金融较正规金融的一个优点。正规金融对农户贷款的期限有严格限制,贷款期限一般是一年,到期不能归还就要结息倒据,而农户

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

之间的私人借贷对贷款的归还时间基本不做严格要求,农户在发生借贷行为时不会规定严格的还款时间,大家遵循的潜规则是,借方有钱时再还,或者贷方需要用钱时再还。

表7

笔数

笔数百分比(%)金额(元)

金额百分比(%)

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表(2001~2003年)

立即归还

186.456601.5

不久后归还

9634.311853830.2

一直未还

16659.326787868.3

共计

280100.0392076100.0

  (二)非正规金融现状的原因分析

1.以关系型信用为基础。在金融活动中,的契约型信用,高帆(2003)。宝石村是一个主姓村,80%以上的村民姓“,还地缘社会关系为依托而展开。在,。他们之间的借贷活动不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款农户赖账不还,贷款农户就会永远终止与借款农户的经济关系,借款农户也就不可能再从贷款农户那里得到任何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村落社会中,借款农户的违约行为还会面临着惩罚的扩大效应,其违约情况会被贷款农户以“闲言碎语”的方式加以传播,借款农户的“恶劣行径”就会成为整个村落的共同信息(高帆,2003)。这种惩罚对于农户而言是十分严厉的。一方面,农户生活在共同的社区中,要顾及个人的“面子”,被认为是不讲信用的人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违约的农户在村中树立了不讲信用的形象,其他农户也不愿意和他发生经济上的往来,违约农户再向其他农户借款也会变得更加困难。考虑到这些潜在的违约成本,作为经济上理性人的借款农户是不会恶意拖欠借款的,有了这一内在的“、天然”的借贷保护机制,非正规金融相对安全了许多。

2.具有隐性利息。从形式上看,宝石村的非正规金融大多不存在利息,是一种无偿借贷,但实质上这种借贷也是有利息的,只是利息的支付形式不一定是现金。无偿借了别人的钱,要背上因借钱而带来的“人情债”,这就是农户间自由借贷的隐性利息。调查中,56户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入资金的农户中有52户表示“在向他人借钱时,觉得欠了一个人情”。对于如何偿还这个“人情”,39个农户表示会为对方提供劳动帮工,或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向对方提供无偿贷款。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农村社会目前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农户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农民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属于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庭经济与生计风险,例如大病医疗、经营亏损、子女教育、建房和婚嫁等。为了回避风险,农民创新出多种多样的风险防范和处理手段,而资金融出行为就可以被看成贷款农户规避家庭经济与生计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是因为融出资金的农户很有可能在未来遇到各种各样的家庭经济与生计风险,而由于他早些时候给借款农户提供过资金支持,这时借款农户出于一种偿还“人情债”的考虑,会积极主动地提供各种帮助以使贷款农户渡过难关。这种帮助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户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在普遍缺少资金积累的情况下,很多家庭经济与生计风险农户凭自身力量难以应付,农户必须借助于家庭外部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农户宁可将剩余资金贷给他人而不收取任何现金利息,也不愿意把其存入银行获取稳定利息的原因。农户更看重的是未来的经济与生计安全,而不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在农村就是大家换着救,今天你救我,明天我救你”,从宝石村农民这句朴素的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出“道义经济”的含义。

(下转第43页)

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

3.朱晶《农业公共投资、:竞争力与粮食安全》《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4.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5.李秉龙等《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不平衡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程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6.赖瑞华等《中国农业资金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7.江小涓《中国产业政策推行过程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8.朱钢等《聚焦中国农村财政:———格局、机理与政策选择》,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9.李容《中国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0.AnthonyB.Atkinson《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11.Pardey,P.G.,etal.:TheEconomicReturnstoIndonesianRiceandSoybeanResearch,AnAARD/ISNARReport(mimeo),Inter2nationalServicefo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TheHague,1992.

12.MarKW.Rosegrant:OutputResponsetoPricesandPublicInvestmentin:,JournalofDevelop2

mentEconomics,Vol.55(1998).

(:秦 理)

(上接第四、结语

本研究运用实证与发展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宝石村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资源的供给状况和非正规金融的现状及原因的逐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宝石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资源主要流向了那些相对富裕的农户,或者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及其优越的社会网络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而普通农户,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人力资本不足的农户则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资源供给的不足导致了非正规金融成为农户获取贷款资源的重要替代途径。宝石村的非正规金融主要表现为农户之间带有互助性质的自由借贷,它发生频率高,金额小,用途多样,还款灵活。非正规金融具有以关系型信用为基础的特点,关系型信用较好地利用了农户之间的社会信息资源,使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套内在的“、天然”的保护机制,农户一般能够自觉地履行还款义务。另外,融进资金的农户普遍会在未来通过为对方提供劳动帮工,或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向对方提供无偿贷款的形式来返还无偿使用对方资金所欠下的“人情债”,也就是说,非正规金融具有隐性利息。在农户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农户之间的这种潜在交换规则可以使融出资金的农户获得未来的经济与生计安全。

参考文献

1.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2.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4.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

5.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为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0期。

6.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中国“三农”信息网(),2003年1月20日。7.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估算》:《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8.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课题主报告》,中国经济信息网(),2001年。

9.ChandavarkarA.G.:TheNon-InstitutionalFinancialSectorinDevelopingCountries:MacroeconomicImplicationsforSavingsPoli2cies,SavingsandDevelopment,No.2,1985.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责任编辑:秦 理)

笔耕文化传播(http://www.bigengculture.com)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专业文献、资格考试、旅游景点、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文档下载、word文档以及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_叶敬忠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75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2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