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4年第5期;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褚蓬瑜郭田勇;内容提要基于对我国金融体系及互联网;金融的客观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倒逼;关键词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银行业;格局;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利用新;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一、引言;Niehans(1981)把降低交易成本看作是创;金融体系最基本
2014年第5期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
褚蓬瑜 郭田勇
内容提要 基于对我国金融体系及互联网
金融的客观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 “倒逼式”金融创新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银 行,但其创新优势将激励银行业汲取创新基因、 深度嫁接现代信息技术以提升金融服务品质,最 终两者将逐步实现融合以完善整个金融体系效 率。最后,结合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业的激烈竞 争环境,笔者对未来商业银行演进格局提出了 “兵分两路”的预判。
关键词 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 银行业
格局
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 利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或组织 形式, 来改变金融体系中基本要素的搭配和组 合, 推出新的工具、新的机构、新的市场、新的制 度,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 或营运体系的过程(王仁祥和喻平,2004)。关于 金融创新的动因,Silber(1983)提出约束诱导 (constrain-induced)假说, 认为金融创新是微观
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 减轻外部对其 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是金融 机构对强加于它的约束所作出的反应。Kane (1984)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把金融创新 看作是规避与创新的辩证和动态过程。Hicks 和
一、引言
Niehans(1981)把降低交易成本看作是创新的首 要动机,认为创新的实质是对技术进步导致交易 塞拉(R.Sylla)和诺斯(D.North)等用来解释创 新, 他们把金融创新看成是一种与经济制度互 认为金融创新是出于分散风险的需要,Merton (1992)对这一说法做了进一步的拓展。Miller (1986)则指出,金融创新是由于税收和管制上的 障碍而引发的。Ross(1989)提供了另外一个视 角, 认为金融创新是解决道德风险的良方。“信 号理论”则认为,金融创新本身是一种高成本的 活动,金融创新的实施者能够向外界宣示一种关
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对资源进行时间和 成本降低的反应。制度也被戴维斯(L.E.Davies)、 空间配置,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金融中介和金融 市场完成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在融通资金方 条款的金融产品、可服务于众多客户的产品以及 当产品的信息易于被交易者获取时,金融市场将 成为金融中介的替代物,而专业性强、交易量不大 和不为人熟知的产品则适用于通过中介来运作 (张杰,2001),连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这 样一种动态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可将其看作是 “金融创新螺旋”(Financial-innovation spiral),正
面拥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比较而言,具有标准化 为影响、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Van Home(1985)
是金融创新调整着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边界, 于其实力和声誉的信号, 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推动金融体系逐步趋于一个充分高效的理想目 于是金融创新为众多机构所青睐。 标(Merton,2000)。
金融创新是金融当局或金融机构为更好地
由此综述可见,大多数相关文献研究的均是 由金融体系本身主导发起的金融创新,不过笔者
19
2014年第5期
认为金融创新的实施者可以是来自金融市场、金 1、银行主导型间接融资体系与垄断竞争的 融中介
内部,同时也可以由来自金融体系外部其 经营环境影响商业银行贯彻创新、服务的文化理
他行业发展金融功能而引发金融创新。这种由非 念。在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中,2012 年底银行资
金融行业主导发起的金融创新,源于金融体系由 产占整个金融资产总量的 72% ,股票资产占
于竞争不充分、体制机制约束等导致技术或制度 13%,债券资产占 14%,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占 安排存在漏洞并且自身创新动力不足而形成的 比尚不足五成,这说明我国目前外源性融资绝大 “倒逼式”金融创新,目的在于打破原有的均衡状 部分是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获得的,资本市
态,“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的 场整体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这一点从 组 合”(熊彼特,1912)。 社会融资总量结构也能得到证明。虽然以银行人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以 民币贷款形式融资的比重从 2002 年的 92%,下 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迅速 降到 2012 年的不足 60%,其他方式融资的数量 崛起,各种模式竞相发展,迅速改变金融业面貌, 和占比有所上升,但其中大量以委托贷款、信托 成为金融创新的新生力量。从具体业务模式来 贷款等方式提供的融资变相来源于商业银行;而 看,互联网金融已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 且在社会融资总量统计之外,截至2013 年年底, 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表外理财产品以及表内同业 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 融资的方式实质性地绕道为企业提供的资金供 银行业务领域渗透。互联网金融作为来自金融体 给分别约为10 万亿元和30 万亿元,如果将这两 系外部的互联网行业嫁接金融功能而带来的“倒 部分纳入社会融资总量范畴,那么通过商业银行 逼式”金融创新,形成对传统金
依托大数据平台,利用自身在处理信息不对称、
融模式的冲击。它 提供的融资占比将进一步上升。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优 信贷余额(万亿元,右轴) 信贷/GDP(%) 信贷/GDP 趋势线 势,发挥“金融
创新螺旋”机制,成为推动金融体 系逐步完善的载体。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动因分析
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孰优孰劣视不同的经 济发展水平而异,因此金融创新、尤其是外部主 导型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体系完善的路径未必一 定表现为金融中介边界缩小而金融市场边界扩 大,但却一定会通过对其中一方形成激励而带 来整个金融体系效率的提升。互联网金融创新 作为由非金融行业发起的“倒逼式”金融创新, 与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金融环境息息相关,而互 联网金融的出现正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激励性 补充。
图1 2000—2012年商业银行信贷与GDP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银行业内部结构。近年
来,我国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较快,截至 2013 年年末,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4 家、农村商
业银行 337 家、农村合作银行 147 家、农村信用 社1927 家、村镇银行800 家,中小型银行机构数
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业市场集中
(一)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弊端①
20
度、提升了竞争程度,但是这种改善是有限的。 2012 年年底,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4年第5期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 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 44.9% 、17.6% 和 15.6%,也就是说 17 家银行所占份额超过整个 市场的 60%。如果我们说近年来银行业竞争程 度有所提高,但也主要表现为在 17 家银行,即 12 家股份制银行和5 家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 争趋于激烈。从实证的角度,学界主要从结构法 (如n 家银行集中度、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 以及目前更流行的侧重分析银行竞争行为的非 结构法(如勒纳指数、Panzar 和 Rosse 模型等)入 手,后者以 PR 模型居多,该模型建立在银行简 化的收入方程基础之上,通过设计总收入对要
②
长,客户信息分散,整体合力不足,服务能力“头 重脚轻”,一线直接服务客户的响应能力非常有 限。虽然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对 客户需求反映的“迟缓”一定程度上内含对风险 的顾虑,但本质在于上述强势地位弱化了银行业 的危机意识,行业真正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开放营 销的服务理念尚显薄弱,跟踪客户需求并设计创 新产品的能力较低。
2、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是 一种长期均衡,导致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被弱 化,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被降低。
Bhattacharya 和 Thakor(1993)认为信息摩擦和 不对称信息为金融中介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 解释,由此可以理解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 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减轻金融市场上的信息 不对称来提高资金需求与供给方的匹配度。但 现实情况却表明,目前商业银行在处理信息不 对称问题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或者说是缺 乏积极性。因为没有嵌入更好的技术手段对海 量客户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所以在比较处理信 息付出的成本与所得收益后,银行更加青睐不 需支付信息获取费用即可稳赚较高收益的信贷 业务,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中小企业受到 信贷配给而被挤出。Stiglitz 和 Weiss(1981)通过 建立 S-W 模型提出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信贷 配给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要求更高的借款成 本来弥补风险是一种选择,但提高贷款利率有 可能导致降低银行期望效用的逆向选择,因此
素价格变化弹性之和的指标 ——H 统计量 ——来测量银行的行为和市场竞争程度。于良
春和鞠源(1999),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王国 红(2002),刘伟和黄桂田(2003),赵子衣、彭琦 和邹康(2005),石晓峰(2008)等研究结果均显 示,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状态且竞争程度 依然偏低。
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 外资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 非银行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宁愿选择相对较低的利率,拒绝一部
分贷款申请,以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由此信贷 市场可贷资金的供求均衡情况像失业一样,无 论贷款供给多么充足,,信贷配给均衡状态下总 有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们借鉴S-W 模型核心原理来证明信息不 对称情况下信贷配给客观存在,此时银行信贷市 场会直观挤出被认为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假设 具有项目投资机会的低风险及高风险借款人各
21
图2 2003—2012年商业银行资产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垄断竞争的行业环境下,银行业的危机意 识、创新精神始终不强。尽管商业银行纷纷开展 公司治理改革并呼吁“以客户为中心”,但其中 “坐”与“等”的文化特点依旧比较明显,管理链条
2014年第5期
m 个同时存在于信贷市场中,所有借款人若要投 资项目,均需全部向银行贷款(即没有自有流动
(2)当(φYs-Yf +X)+
φ(Yf-X)
≥r>(Ys-Yf +
资金)。
~
令项目投资额标准化为1,产出Y是随机的,
X)+ Yf-X 时,只有高风险借款人会申请借款, p m φ pr+ 1- φ 此时银行可以提供最大数量为 [ 1 ( 1 不同借款人所投项目具有相同预期收益。低风险
借款人(L)的项目成功概率为p(0<p<1),成功 时收益为
Ys。高风险借款人(H)的项目成功概率 为
1
φ p,成功时收益为φYs,φ>1。为简化分析,
令 Ysp 等于1。项目不成功时,L 和H 的收益均
为 Yf,偿付给银行的本息为 r(Ys>r>Yf>0)。一般
地,令0<Y1
f<
。项目成功时,借款人获得大于
r 的收益且偿还贷款。项目失败,借款人只获得极 低收益且无法偿还贷款本息,此时银行将采取处 置抵押物X 的方式控制风险。根据实际情况会有 1>X>Yf,其中X>Yf 是为防止借款人出现道德 风险;若借款人项目失败,为激励银行强化风险 识别和管理能力
,银行也应承担部分本金损失, 故
X<1。
对 L 而言,其预期收益: ∏1=p(Ys-r1)+(1-p)(Yf-X) (1) L 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需满足∏1≥0,因此:
Yf-X
r1≤(Ys-Yf+X)+ p
(2)
对H 而言,其预期收益:
h= φ p φYs-rh + 1-
φ
p Yf-X 3
∏ 1 ( )(
1
)( ) ()
H 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需满足∏h≥0,因此:
rh ≤(
)
φ(Yf-X) ()
p
由于φ>1,r1<rh: (1)当r>(φYs
-Yf
+X)+ φ(Yf-X)
时,即使具
有较高风险承受力的借款人也不会申请贷款,此 时虽然银行有富余资金,但产生不了实际资金供 给,这种情况可以排除;
p)X]的资金;
(3)当(Y(Ys-Yf+X)+f-X)
≥r≥0 时,申请贷 款者同时包括L 和H,设两类借款人获得贷款的
1
概率相同,此时银行可以提供最大数量为
m
φ +1 pr+ 2-p- φ p X
[(1
) (
1
)]的资金。
2
比较(2)和(3),第二种情况下,市场要出 清,则m=m
[
1 φ pre+(1- p)X],he
=X+(1-pX)φ,
但可以看到在该rhe 的贷款价格水平下,银行收益
率仅为1;如果银行降低利率至(Ys-Yf+X)+
YfX
p
- ,
此时银行获得大于1 的收益率,可见均衡利率rhe
对 银行是次优选择。在第三种情况下,市场要均
衡,则
1
1
e
1
2m=
2 m[(1+ φ )pr +(2-p- φ
p)X],即
e
(4-2X)φ ,由 >,则 e>( ) f,r l (1+φ)p φ 1 rl Ys-Yf+X + p
超出有效边界,不存在这样的均衡。
上述分析说明在信贷市场上,不能用瓦尔拉
市场出清来确定均衡点。在低风险借款人参与的 信贷市场上,通过瓦尔拉市场出清得到的均衡利 率满足不了区间的设定(李毅,2009)。所以,为
了减少坏账损失,银行实行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可能才是最优的,即银行会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借款人的申请,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降低筛选成本的考虑,往往会依据借款人的规模、经济成分、政治背景等身份信息作出授信决策,中小企业明显不占优 势。
3、商业银行负债对存款的高依赖性导致“跛 足”渠道建设不利于交易成本降低。存款一直是
22
下载地址:93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_褚蓬瑜.pdf.Doc
【】最新搜索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_褚蓬瑜.pdf
木门种类有哪些?木门材质哪种好?
捷信homer系统网址
鬼谷子课件(经典)
在人体内已经检验出的90种元素里,( )“四大家族”至少占到
麻风病督导小结
小学生课堂上的趣味游戏51
三亿文库
清北启航作文模板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篇章,主要讲解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84807.html